首页 >> 学术 >> 论文 >>

端砚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光芒(作者:谢明)

端砚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光芒

谢明

 

人们说到岭南文化,都知道屈指数来粤剧、广东音乐、粤菜、岭南画派等大的表层板块。这些大板块当然无疑是岭南文化的重头构件,但不可忽略不可轻视的是,作为垒起岭南文化浑厚根基的广泛的深层结构。例如区域特色文化的地方剧种、舞蹈、歌谣。也例如地方传统工艺与物产文化的端砚文化、石湾陶塑文化、广绣广彩文化、新会葵扇文化、潮州金木雕文化等等。所有这些岭南文化的深层结构,都是岭南文化之所以璀璨辉煌的道道光束。而其中,端砚文化最为独特。它的形成、发展、影响与积淀,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它的意义其实远超出了岭南文化的范畴。因而至今于岭南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其光芒最为溢彩流金,令人注目。

 

(一)

端砚文化的成熟与形成,应以成书于两宋间的第一部端砚专著,叶樾《端溪砚谱》的问世为标志,也就是说端砚文化成熟与形成于北南宋之际。端砚文化有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特点,端砚自初唐问世之后,它所产生的影响,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一开始即是国家范畴的。从唐初文化名人长安朝廷大臣褚遂良题端砚铭,可见一斑。唐代后期,端砚最珍贵最著名的坑种下岩(今之老坑)的发现与开采,生产规模的扩大,工艺制作的优良,端砚卓越的实用功能已被普遍认识,并兼融了欣赏功能,在全国文化层中已产生了较浓厚的端砚文化氛围。李贺、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一批全国著名诗人对端砚赞美的诗歌,当时就传颂大江南北。大书法家柳公权首论端砚,即述“青紫色者可值千金”,又综述蓄砚“……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为端砚入宋稳居四大名砚之首,奠定了基调。

进入北宋,端砚又添一著名珍贵的,今称之为坑仔岩的名坑品种,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端砚以其丰富多姿的石品花纹,形制样式的不断创新,典雅考究的雕琢工艺,在全国范围掀起了热潮。影响所及,上达帝王公卿而成贡品,下至庶民学子而梦寐以求。苏东坡的“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王安石的“玉堂新样世争传,况是蛮溪绿石镌……”巨星题咏,千古闪烁。更重要的是,此时期中国砚学的兴起,无疑是端砚文化于此同时的,高度发展与日益成熟所促进的。著名的苏易简《砚谱》,唐询《砚录》,米芾《砚史》等重要砚学文献,均以重头篇章论述了端砚。端砚实际上已居于四大名砚之首。至北宋末南宋初,端砚首以单个砚种自成专著,叶樾的《端溪砚谱》标志着端砚文化的完全的高度的成熟。端砚文化至此成为当时岭南文化的一大板块,和中国文房文化的重要结构。

叶樾《端溪砚谱》,系统地对端砚的砚山砚坑、石质石品、形制样式、鉴赏鉴别,砚价砚值等,条分缕析,客观准确。让世人较全面的了解端砚,而更倾情端砚。端砚自此雄踞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穿越千年而屹立于今。

 

(二)

南宋元明三代,端砚文化保持了长期历史的兴盛,与稳健的发展。陆游、岳飞、文天祥、赵孟頫、陈献章、文征明、祝枝山等等时代的豪杰名流,几乎无一不在端砚的诗词题铭中留下不朽的篇章。高似孙的《砚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古砚辨》,曹昭的《古砚论》,高濂的《遵生八牋》等著名砚著,也无一不以端砚为首论推崇备至。琢砚工艺上的实用与欣赏的高度融合,也更使端砚的形制、纹饰题材、刻工刀法不断出新。并突出显示天然优美的石品花纹以巧思构图,巧色巧雕。如此与南宋中期之后贯穿于元明两代形成的浑厚雅重的砚风结合,端砚艺术于此时期已自成风格,卓然独立。

清代是端砚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对端砚的专门研究,已是中国砚学独立的一个领域,学者林立,著作如云。钱朝鼎《水坑石记》、高兆《端溪砚石考》、吴绳年《端溪砚志》、黄钦阿《端溪砚史汇参》、陈龄《端石拟》、计楠《端溪砚坑考》、吴兰修《端溪砚史》等等不胜枚举。更可喜的是,道光年间出现了端州本土首位砚学家何传瑶,其《宝砚堂砚辨》,是至今端砚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专著。而有关端砚的诗词题铭,亦是清代端砚文化的一大奇观,但如恒河沙数,不可尽述。仅如乾隆皇帝、时代巨子纪晓岚,对端砚的题咏题铭就各具数十之多。此时期收藏热的风行与升温,端砚已珍同拱璧,许多前代古端砚备受呵护珍藏并传承至今。苏东坡的“从星”“东井”端砚,米芾的兰亭端砚、螽斯瓜瓞端砚,文天祥的“玉带生”端砚,黄公望的“痴庵”端砚,文徵明的“绿玉”端砚,以及一批知名与不知名的古端遗砚,收录在乾隆钦定的《西清砚谱》中,可幸上述名砚的实物,目前尚存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成为端砚文化遗产中最可宝贵的,可触可睹的实物硬件。

清代端砚的制作可谓佳石迭出,工精艺巧。特别是乾嘉道三朝。在继唐之老坑,宋之坑仔后,又添一著名珍贵的麻子坑,普通珍贵的名坑据道光何传瑶记述也“不下七十种”。形制创新不忘仿古,纹饰图案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雕刻琢磨精细纤巧。以端州端砚艺人为主体,形成了岭南特色浓厚的,民族与民俗审美寓意和谐完美的,称为粤派亦称“广作”的砚雕一大体系,其传统精粹亦为端州端砚艺人传承至今。

 

(三)

新中国成立后,砚台作为文房工具的实用功能,已从清末民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艺术性、文物性的欣赏与收藏的功能,即日益突显,对砚雕工艺与艺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在更高层面上对砚文化遗产的全面整理与研究。这也是新时代砚文化表现的两大方面。端砚文化在新时代迅速蓬勃的发展,形成崭新的高潮,正是于此两大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一方宋坑端石“百鸟鸣春砚”,从端砚的实用功能消退而面临的,逾半个世纪多的困惑与低落中突围而出。成功地实践了端砚在新时代向纯欣赏与收藏方向的转型,在当时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全国美术展览会上获得极高赞誉,视该砚为国宝,由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至八十年代,黎铿又陆续创作出“星岩新姿砚”、“七星洞天砚”、“日本留唐僧荣睿大师纪念砚”、“月是故乡明砚”“孙中山纪念砚”、“两岸风光总宜人砚”、“劝学砚”、“星岩春晓砚”等等一系列杰出的端砚作品,在海内外掀起了此后不断升温的新时代的端砚热潮。至此,黎铿以其技艺的精湛,文化内涵的浓烈,和艺术修养极高的砚作,走出了一条端砚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如何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为新时代的端砚艺术史和端砚文化史,掀开了新的第一页。

在随之形成的端砚艺术百花齐放的高潮中,端砚艺人的创作思路已十分清晰,在继承传统精粹的同时,把紧时代的脉博,围绕时代的特点,创作出大批欣赏性艺术性极高,且具收藏保值升值的经济投资价值也极高的端砚作品,并涌现了大批特色各异卓有成就的砚雕名家高手。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端砚学者刘演良的飘逸的山水构图,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洪新的金石印章雕饰,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金兰的纤巧秀丽的刀功画面,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的字刻与多种艺术的融汇,留洋美术家梁弘健的中西艺术合璧的前卫探索,“东方之子”美术家梁子峰的古典名著名画的砚雕移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一级工艺美术家”陈日荣的大巧若拙。还有千年端砚发祥地“中国端砚文化村”黄岗白石村的、及以白石村为中心辐射羚峡两岸的,新时代知名的老中青制砚名家:罗星培、罗均培、罗妹、罗海、罗其琛、程泗、程文、程柱培、梁庆昌、梁焕明、梁金凌、梁佩阳、蔡九、蔡全安、郭超、李汉炎、李汉强、朱国良、孔繁星、麦健醒、冯肇谋、洗志豪、潘国昌、陈金明等等,灿若繁星,难以细数。肇庆的端砚艺人,“人人扼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随便走进一间端砚厂,他们的砚雕都巧夺天工。

与此同时,著名端砚学者刘演良踏遍砚山,深入坑洞,调查勘察,研究整理,于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端砚专著《端溪名砚》,重振了中断百年的端砚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随后《端溪砚》、《新说端溪砚》、《端砚全书》、《端砚的世界》、《端砚的鉴别和欣赏》等等刘演良的砚著,陆续在海内外出版,刘演良已著作等身,德高望重。端砚学家、著名作家谭沃森,以其引人入胜的生动文笔,博学的端砚知识,创作出版了广受欢迎的《漫话端砚》、《趣谈端砚》两部著作,为新时代端砚瑰宝形象的重塑,为端砚知识的推广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古端砚鉴赏家、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特聘古端砚专家谢明,长期埋头古端砚的收集与研究,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以及《中国文房四宝》、《收藏》、《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全国十多家报刊,发表以古端砚研究为主的端砚鉴赏文章五十多篇,目前准备结集出版。地质专家凌井生的现代科学砚著《中国端砚——石质与鉴赏》,文史专家曾特主编的《历代名人端砚诗歌铭文选》,工艺美术家陈日荣的《宝砚风华录》,摄影家黄伟斌的《端砚故乡——肇庆》端砚系列邮品珍藏册。以及很值得赞赏的是,肇庆炎黄文化研究会不但于2001年召开了“肇庆市端砚文化研讨会”,还把这次研讨会的全部论文,汇编成集《踏天磨刀割紫云》深受各界的好评。还有特别令人鼓舞的,是中共肇庆市委、市政府主持策划的、肇庆市端砚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组织汇编的,端砚史上最大型的端砚砚谱图册《中国端砚》,于2004年7月成功面世。内中选录了192方自唐至今的历代端砚精品彩图,在海内外文房四宝界与收藏界,及广大爱好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了高度的评价。所有这些端砚论著、编著与图册,对当代人认识端砚,提高端砚的历史文化品位与科学品位,增强端砚的时代欣赏性和收藏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0年初夏,在肇庆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与大力支持下,由肇庆市博物馆主办的,端砚故乡历史上第一个“端砚陈列馆”落成对外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端砚文化发展与高潮的,又一个重要标志。该馆展示古今端砚约三百方,结合图片文字图文并茂的对端砚的历史、坑种、石质石品、工艺流程、砚雕艺术、当代名家精品,历代端砚文物等,全面作了详尽生动的介绍,在全国文博界旅游界受到高度关注,反响热烈,多方好评,社会各届赞誉如潮。这首先是党和政府对弘扬端砚文化的正确指导,也是肇庆市博物馆全体同志团结协作、艰苦努力取得的杰出成果。

新世纪之初,以市老领导老干部吴家仿为会长,端砚鉴赏家王建华为秘书长的,肇庆市端砚协会成立,把我市端砚事业与端砚文化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协会在肇庆市端砚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了有关端砚领域的全面工作。建立和不断健全了对全市端砚厂家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提供了服务、协调与与指导。对端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作了深入的调研,促进了有关部门有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并致力于端砚文化的传播推广,对外树立肇庆端砚的名牌形象,组织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其中王建华同志作为端砚鉴赏家、中国端砚鉴定委员会专家,与端砚协会日常业务的组织者和主持者,他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打造“中国砚都”品牌,做大做强端砚文化产业,他撰文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设性和开拓性的建议,对端砚事业的振兴和端砚文化的弘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还有端砚文化节的活动,端砚网站的建成,《端砚志》多媒体光盘的制成,“中国端砚文化村”的建设,以及知名端砚收藏家许城等端砚收藏队伍与端砚收藏界的形成崛起等等,硕果累累。

 而非常令人欣喜的是,正如历代端砚文化都突破了地域一样,新时代的端砚文化高潮,也在岭南和全国有新的发展。众多博物馆与民间收藏家出版的砚谱,都以端砚为入藏至宝,无不津津乐道。广东省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出版的,历代古端砚藏品图册《紫石凝英》,为海内外文物藏界极其看重,在北京的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著名国家级文房四宝专家郭海棠,在多年深入肇庆端州砚山,遍查研究各坑各洞后,近年发表了以全新的科学角度阐述端砚的专著《端砚考察记》,把端砚研究推上了新的境界,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政要名流,也不少亲临端州古郡,考察端砚生产现场,挥毫题字,欣然题咏,亦洋洋大观。端砚作为国礼及省市重礼馈赠友邦友人,在与国际交往中也已经名扬四海。国家中央电视台及海内外众多重要新闻媒体,对端砚的各种形式的报道。国家邮政局发行《新时期中国艺术家》大型明信片集,入选端砚国师黎铿。凡此种种,构成了新时期端砚文化的,多棱镜般的新特征新内容。也凡此种种,构成了端砚文化远比前代更为璀璨珣丽的光芒。

我们深信,随着广东文化大省与肇庆文化名市的建设进程,新时期端砚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光芒,将会更加耀目,更加迷人。

 

 

作者简介:

谢明,肇庆市文联退休老干部、中共党员。著有古端砚专著《谢明谈古端砚》,由中国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发行。近二十年来在《中国文物报》、《中国文房四宝》杂志、《南方日报》等全国十多家报刊,发表古今端砚鉴赏文章五十多篇。现为中国文房四宝专家,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肇庆市端砚协会顾问,肇庆市博物馆端砚鉴定专家组专家。2004年被聘为古端砚专家,2012年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文房四宝端砚、古砚专家”称号。2004年肇庆市人民政府授予“肇庆市端砚事业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