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 >> 论文 >>

砚的历史及发展概述(作者:阎家宪)

砚的历史及发展概述

阎家宪

 

砚是磨墨的工具,是文房四宝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这个人类文明相伴物品,大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自古都为人们所喜爱。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百代,也常为收藏家们所收藏。

 

色彩纷呈的历代古砚,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聪明。各个时期砚具的发展,在我所著《家宪藏砚》(下卷)中作了如下概括:新石器时期研磨器——磨盘磨棒,砚的祖型。秦汉砚——秦风汉韵,威武庄重。魏晋南北朝砚—魏晋风尚,传祚无穷。隋唐砚——名石名砚,从此诞生。宋元砚—从宋到元,砚集大成。明清砚——帝王墨客,玩砚成风。民国砚—战乱频仍,坑废产停。现代砚—解放开放,又出高峰。

 

砚是由磨盘磨棒进化发展而来,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最先发掘出土磨盘磨棒的地址,是河南新郑7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它是砚生成的本源,是砚的根。

 

1979年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新石器遗址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包括带盖石砚、砚杵、颜料和陶水杯。这套器具的出现,便令人信服地把过去“砚字不见于经,意思是三代时尚未用砚”的旧说给推翻了。于是砚的历史由过去的2000多年变成了5000多年。当然姜寨砚只是一种研磨颜料的器具,仅是砚的雏型。用于书写的墨砚,战国晚期至秦汉才基本定型。

 

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时期的砚

1975年湖北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出土的一套文具(包括笔、墨、石砚和砚杵、无字木牍和铜削刀),说明书写墨砚,在2000多年前已经形成。

1983年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砚杵和4385粒墨丸,填补了早期汉代砚更加形象的数据。

 

汉代砚的特点:

1.砚杵是早期汉代砚的标的物。墨没成锭前,砚都附有砚杵。砚杵的作用,是按压块状或丸状的颜料(红、黄色土块,黑色的煤,后来的墨丸),加水在砚上实施研磨。早期汉代砚的砚杵,多为自然石块,后发展为方形、圆柱体、上圆下方体和砚杵上饰有龙、凤、熊等吉祥物。汉末墨锭出现,砚杵逐渐被淘汰。

 

2.早期汉砚的形状,多为平素自然石块,中期为圆饼或长方平板。长方平板研出的颜料,不但可供书画之用,也可供人们化妆之用,这种砚亦称黛板。晚期的在质量、造型和装饰上都发生了变化,质地有石、陶、漆、铜。有的有盖有腿,腿大多三只。有方形腿,圆柱腿。在盖和腿上有龙、狮、猴、鸟和人物图饰。漆砚上有不同颜料,绘制人物和动物图案。铜砚上镶嵌玉和宝石。

 

3.能使用砚杵的砚,砚面多数平坦,一部分可能由于使用中间稍凹。近代出土了不少汉代砚,汉代砚是什么样子,已在人们心目中,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魏晋南北朝(公元200-589年)时期的砚

自从汉代佛教输入我国之后,外来艺术的影响已有迹可寻。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混交在一起,到南北朝时期更加明显。可以说是艺术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从佛教造像艺术和砚的饰纹上便可以找到例证。

 

书法绘画到汉代,已渐入艺术化。到了魏晋,则完全进入到纯粹艺术 之域。绢纸笔墨砚,也日见精良。由于工具有了进步,书画家们得以运用自如。这一时期能书能画的人日见增多。出现了如钟繇、索靖、陆机、顾恺之,载逵、王羲之、王献之等一大批闪亮于史册的人物。

 

这一时期的砚,盛行圆盘三足式,长方形四足式,四方形四足式,和带有时代烙印特殊的形式等。材料大多取自各地山上的石炭岩、叶岩、石英石和青石。

 

隋、唐、五代(公元589-960)时期的砚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艺术的侵淫,混血儿艺术渐渐演变成我国独特优异的民族艺术。隋炀帝不但会享乐,而且也酷爱艺术。继承南北朝信佛的传统,修建庙宇铸刻佛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在隋代短短的29年,产生了不少艺术精品。这一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有智永和展子虔。

 

唐代的艺术,纯正伟大,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境地。道教的祖师老子,因与唐帝室同姓,所以得到了他们的特别崇敬。佛教也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佛教的兴盛也给艺术带来了另一种气象。书画家像阎立本、李思训、王维、褚遂良、孙过庭、李北海、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创作了一大批耀眼于史册的伟大作品。

 

在唐代名砚的发现与砚的制作也出现了高峰。像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石砚,产于安徽歙州的龙尾石砚,产于山东青州的红丝石砚和产于山西绛县、河南灵宝的澄泥砚,都是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由于砚在质地上的改观,名砚的尊贵地位,到这时才真正确立。

 

这些名砚虽然出现了,但由于受当地地域、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大规模广泛使用。因陶瓷砚各地都能制造,且工艺相对简单,可以说唐代和一直延续到五代的砚,最广泛流行的当属陶砚和瓷砚。

 

宋、辽、金、元(公元960-1368)时期的砚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河南陈桥发动兵变,推翻后周,建立了宋王朝。至此结束了“安史之乱”200年的动荡局面,出现了一段和平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虽后来兵弱屡遭外辱,但文艺方面,像建立书画院、研究院,奖励艺术家,成绩却非常可观。

 

宋代(包括辽、金)从960年至1279年,共319年,书法、绘画、建筑都有着伟大的成就。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董源、李成、范宽、宋徽宗、文同等一批有成就的书画大家。

 

砚学理论方面,有米芾的《砚史》、苏易简的《文房四谱》、高似孙的《砚笺》、康积的《歙州砚谱》、欧阳修的《砚谱》和杜绾的《云林石谱》等,这些著作对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砚台在品种上发展到四十多个,比起唐代无论数量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且宋代石砚成了主流,在造型装饰方面,也日臻精美。形制也更加多彩,有风字、四直、箕形、斧形、马蹄、日月形、琴形、石渠、太师等几十个品种。雕刻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刀,适当穿插浅刀,有时加以细刻点缀。刻工风格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

 

元代的皇族只顾征战,对汉文化的发展并不重视,但在书画方面却出了赵孟頫这样的大家,元代不开采端石,统治者却派兵把守保护,不让人开采破坏。这时期所作砚台用料除前代留下的一些端歙优质石料,各地做砚,大多是就地取材。

 

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的砚

明代是砚成为工艺品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社会上赏砚及藏砚之风盛行,砚工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口味,在形式和雕刻上,都超过了前代。以端砚为例。

 

1.利用天工。利用石上的石品(青花、火捺、蕉白、冰纹)刻出各种纹饰。利用石眼,雕成动物的眼睛。

2.巧用纹色。利用石上的色彩,雕作山、水、林木、云霞、浪花。

3.简朴大方。在风格上和明代家具一样,简洁雅致。

4.前厚后薄。明初乃保留前代厚重的遗风,由于砚需要量增大,后期砚逐渐变薄。为了节省材料,一般不予取直取方,所以自此便出现了各种形态随形砚。

5.玩赏砚开始成为风尚。特别明万历二十八年,老坑开出了大西洞优质石料,出现了只作欣赏不作使用的平板砚。此外用银、铁、铜、翠玉、水晶等材料作的本不能研墨的砚,在社会上也常见到。

6.题款刻铭逐渐成风。绘画、书法、篆刻与砚雕汇为一体。

 

清代砚的特点:

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砚发展的全盛时期。御用的宫廷砚不惜工本,刻意求奇、求新、求美,风格雅秀精巧。特别是乾隆皇帝弘历,对砚更是情有独钟。

2.文人砚讲究艺术性、工艺性和鉴赏性。像高凤翰制作的砚台,纪晓岚收藏作铭的砚台,入眼观赏会有一种高雅脱俗的趣味。由于文人和艺术家介入,在砚上题跋作铭更成为一时的风尚。

3.由于社会需求和砚进一步向艺术化转化,出现了不少制砚高手。像顾氏一门——顾德麟、顾启明、顾二娘、顾公望,以及金殿扬、刘源、王岫君、高凤翰、梁仪、王复庆等一批门里出身或从艺多年,有独特技能的艺术大师。他们所制的砚台清新典雅,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4.清代砚,尤其宫廷砚,尽管清代皇帝很喜欢他们家乡东北的松花石砚,但总的还是以端歙砚为主流。

5.伴随着玩砚的热潮,砚学著作和谱录不断问世。像朱彝尊的《说砚》、金农的《冬心斋砚铭》、高凤翰的《砚史》、谢慎修的《谢氏砚考》、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砚谱.》、朱栋的《砚小史》、黄点苍的《端溪砚汇参》、计楠的《端溪砚坑考》、吴兰修的《端溪砚史》、徐毅的《歙砚辑考》、乾隆钦订的《西清砚谱》等,在一个由皇帝带头文人加入的玩砚高潮中,这些著作和谱录,是这股玩砚风的成果,也是这股玩砚风的助燃剂。

 

民国至今(公元1912至今)的砚

借着清代玩砚高潮的余温,清末民初也出现了一些玩砚的大家。像曾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和其胞弟徐世章,吴昌硕为其作铭刻铭的沈石友,以及邹鲁、冯恕等。民国年间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少名砚流到了域外,特别是1949年,蒋家王朝撤离大陆,把一些国家收藏的古砚运到了台湾,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各大博物馆重整旗鼓,广泛征集,大批古砚收入到国家藏馆。各地名砚名坑,也重新开掘,恢复了生产。改革开放之后,政治稳定,市场活跃,不管古砚和新砚,玩的人多了起来,又掀起了一股新的玩砚热潮。

 

这一时期砚文化的著作主要有:邹鲁的《广仓砚录》、沈石友的《沈氏砚林》、赵汝珍的《古砚指南》、章鸿钊的《石雅》、徐世昌的《归云楼砚谱》、马丕绪的《砚林脞录》。冯恕的《冯氏金文砚谱》、《陈端友刻砚艺术》、《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砚》、《紫石凝英一历代端砚艺术》、蔡鸿茹、胡中泰编《中国名砚鉴赏》、王代文、蔡鸿茹编《中华古砚》、《首都博物馆藏名砚》、故宫《文房四宝? 纸砚》、蔡鸿茹的《中国古砚欣赏100讲》、刘演良的《端砚大全》、穆孝天、李明回的《中国安徽的文房四宝》、石可的《鲁砚》、潘德熙的《文房四宝》、张书碧的《中国天坛砚》、徐文达的《徐氏澄泥砚》、蔺永茂的《绛州澄泥砚》、晨言的《铁砚斋藏砚》、谢志峰的《藏端说砚》、姜书璞的《姜书璞刻砚艺术》、胡中泰的《龙尾砚》、肖高洪的《新见唐宋砚图说》、王靖宪的《古砚拾零》、王青路的《古砚品读》、肇庆端砚协会的《千年风流端溪砚》和《端砚大观》、阎家宪的《家宪藏砚》(上、下卷)、刘红军的《砚台博览》、柳新祥的《端砚》、汪向群的《歙砚》、安庆丰的《洮砚》、蔺涛的《澄泥砚》、傅绍祥的《红丝石砚》、关键的《地方砚》和王正光的《砚林文风》等。

 

各地区要数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文房四宝”、山西新绛的澄泥砚、吉林长春的松花石砚、河北易县的易水砚、河南南阳的方城石砚、山东青州、临朐的红丝石砚,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发展迅速,成效显著。2010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原副司令员刘红军,在上海世博会上展览了他的藏品,举办了中国砚文化高峰论坛,今年又成立了中国砚文化发展委员会,10月还将在北京举办中国砚文化展览,无疑对中国砚文化发展将起到轰动效应。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1986年经国家经委批准,1988年6月在北京正式成立。1988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89年创刊了《中国文房四宝》杂志,为全国文房事业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特别是在郭海棠任会长之后,先后在北京、上海、太原、西安等地举办了27次博览会,评授中国砚都、华夏笔都等20个;评定了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44名,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的指导下,各省市(地区)也成立了协会,举办展览,建立人才培训基地。2010年协会组织全行业以“文房四宝”向世界申遗的活动,还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以艺术大师为主题的10集电视片,近期还要推荐“全国文房四宝百家名店”,这些都为文房事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北京著名砚台鉴藏家、砚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