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小学乡土教材 第三章 包公与端砚的故事
包拯在宋朝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从扬州府天长县调任岭南(广东)端州知郡事(官职)。包拯在宋代已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大清官,世人称其为“包公”、“包青天”。包拯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还派人加固西江堤围,防止洪水灾害;又派人在城里挖了七口水井,让居民喝上干净的井水,不再因喝脏水生病;处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为端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这几件大事,是包拯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贡献。
在端州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包公“不持一砚归”。当时端州出产的砚十分珍贵,被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实行限额开采。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名义层层加码掠夺百姓,而包公离开端州时,却“不持一砚归”,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后来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由于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传说,包公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这时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跷,便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查问。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件,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果然是方好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包公一拿端砚到手,旋即抛到了江里。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随后,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成为沙滩。这便是传说中的“砚洲”和“黄布沙”。后人在砚洲修建了包公楼以纪念包公,又在端州的丽谯楼门口刻上“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公的清廉,如今,这副对联还清晰可见。“峡砚清风”已成为肇城八景之一。
思考题:
通过包公与端砚的故事和“包公掷砚成洲”的民间传说,你从中要学包公哪些优秀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