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 >> 论文 >>

浅谈当代端砚文化的创新(作者:卢彦仲)

浅谈当代端砚文化的创新

卢彦仲

 

端砚自初唐开采至今,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历代砚刻大师受文化界人士影响,又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精华融入端砚雕刻制作中。时至今天,随着社会进步,硬笔书写和电脑的广泛使用,端砚的实用性不光是磨墨书写了,更多的是用于收藏欣赏和投资升值。端砚是“文房四宝”,即文化用品,所以说一件上品位、高价值的端砚,砚石和雕工只是载体,文化内涵才是端砚的灵魂。我们肇庆的端砚大师们把握时代脉搏,在文化题材和砚石资源利用方面作了大胆创新。

一、端砚制作文化题材的创新

端砚的实用价值中欣赏价值和投资升值在当代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端砚设计制作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艺术素质极高的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创作人才。

1、端砚创作与时俱进,与地方共荣。

七十年代端溪名砚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先生创作的《百鸟鸣春砚》和《星湖春晓砚》在端砚创作中作了一次思想解放。

1972年黎铿大师创作了被认为“端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大作《百鸟鸣春砚》,将传统题材的“百鸟归巢”赋于时代思想,表达了作者盼望“冬去春来”结束政治动荡,祈求祖国现代化建设春天的早日到来。该砚作为“国宝”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78年黎铿大师标新立异,创作了以肇庆本地山水为题材的《星湖春晓砚》,岭南奇观七星岩景区的杨柳依依,七座岩山耸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央,砚中还刻上叶剑英元帅赞美肇庆七星岩景区的诗句作点题,好一个“天上人间”的画面。《星湖春晓砚》开拓了将本地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作为端砚题材的先河,拓宽了端砚创作的题材,并为宣传肇庆地方文化作了极大贡献,作品获国家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端砚创作与中国书画文化结合,提升文化品位。

端溪名砚厂另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是现代“文化砚”的领头人。张大师的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将书法融入端砚创作,多以经典名著或历史典故等为题材,使端砚作品古典高雅,有强烈的书卷味。二是将中国画的手法融入端砚创作,既写实,也写意。擅长发现端砚石品中的纹路形态,借喻物像,营造意境,然后用刀作笔,刻画造型以配合意境,作品追求“形神兼备”和“兼工带写”。张大师的“文人砚”无论是主题锤炼,意境营造,细节刻画,艺术语言表达及砚刻手法等都趋于极致,代表作《七星岩千年诗廊》、《端州古韵》和《花好月圆》等表现出作者全面成熟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近年“文人砚”派生出以梁弘健先生为代表的,独具风格的体系。梁弘健先生的“文人砚”亦是由中国绘画中的“文人画”演变出来的。他的作品讲求品格,追求境界,超尘脱俗,强调个人艺术修养。总结起来有两个字:一是唯“美”,即作品讲求题材思想美;讲求构图布局方面的经营位置美;讲求形神兼备美;讲求砚铭书法美;讲求骨法用笔(刀)美。二是唯“心”,即以作者本性喜好,根据石形,石色,石品,随感而创作,一抒怀抱,追求“得之象外”的超然感受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精神至上的最高境界。作品《秋日皎皎对诗歌》等获国家级大奖。

3、端砚创作与高雅生活结合,深化端砚文化底蕴和社会影响。

近年工艺美术师卢彦仲先生创作了一批名为“茶诗砚韵”的创意专题作品。茶文化贯穿五千年中华文化,神农氏以茶解毒作良药,儒道禅各家将茶上升为精神文化,“茶可养生”、“茶可雅志”、“茶可行道”。唐代陆羽的“茶经”将茶文化表现极致。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提高,茶已成了老百姓必备的“开门七件事”,“茶文化”也成了百姓生活一大热点。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邬梦兆先生创作发表茶诗三百首,出版了《茶人雅韵》系列丛书,将诗书画印曲五位一体。卢彦仲先生被其作品感染,激发创新灵感,第一个将茶文化与砚文化融为一体,从08年春起以“茶诗砚韵”为专题创作了近五十件极富创新意义的端砚作品。

“茶诗砚韵”作品,将味觉享受的茶文化与视觉欣赏的砚文化有机结合,上升为高层次高品味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和人生乐趣。

端砚文化与高雅生活文化结合的专题创作,深化了端砚文化底蕴,扩大端砚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端砚创作上开辟了一条创新思路。

二、充分利用和爱护砚材资源的思想创新

过去端砚的实用性主要反映在磨墨书写方面,选用什么坑石、选用什么质地、什么石品的石材制砚磨墨最理想?这个问题几近成了制砚选料的唯一标准。过去端砚选石用料过于严格苛刻,造成大量石材资源的浪费。

现代端砚的实用价值已不局限于磨墨书写,更多的在于收藏欣赏和投资升值,所以端砚实用价值的扩大,解放了制砚选料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刘演良老师所著的《端溪名砚》等书籍中,把一些前人认为不利于发墨的石品(即石疵),从观赏角度提升为高品位的石品,如大篇幅提及石眼、裴翠和金银线等石品在制砚过程中的艺术利用,大大提高了砚石的使用率。

近年全国兴起奇石欣赏收藏热潮,肇庆市也不例外,在1998年成立了“奇石根艺盆景协会”,会员当中有不少是端砚工艺师。奇石欣赏收藏讲究两个“奇”,一是石头形态的奇;二是石纹图案的奇。奇石收藏界中的成功者一定要有好的“眼力”,即发现石头“奇特”之处的能力。这就是个人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端砚工艺师李志强、梁鉴棠和卢彦仲在奇石收藏中得到启发,端砚石料当中偶有形态和石品、石纹图案奇特的石料,如果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一特点,巧取天然,因石构思,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李志强的《敦煌砚》;梁鉴棠的《金猪迎春砚》和卢彦仲的《荷塘月色砚》都荣获国家级的大奖。这些作品只是选用宋坑、鱼田石等,虽然名气不很大,但石质好,资料丰富的坑石。打破非三大名砚坑出不了大作品的惯例,令端砚收藏界作了一次思想解放,从过去以三大名坑为焦点的思维局限中解脱出来。

石材资源使用率的提高,选用坑石的热点扩宽,实质上是对三大名坑砚石资源的爱护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