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梁氏“阴阳双刀”的传承和发展(作者:梁焕明)

梁氏“阴阳双刀”的传承和发展

梁焕明

先祖梁耀南于光绪年间在广州诗书路创办“懋隆”砚铺02.jpg

我1953年出生于白石村。这个村子位于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是端砚的发祥地和端砚制作加工核心区,现在被肇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端砚文化村”,又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我们梁氏家族就是白石村中源远流长的制砚世家之一。早在宋代,梁氏砚雕技艺就很有名了。传到了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我的先祖梁耀南这一代在雕刻技艺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梁氏家族祖传砚雕技法的出众,一些外姓人也投到梁氏家族门下拜师学艺,梁氏家族的名声便显赫起来,闻名乡里乡外。

 

据先辈们讲,我的高祖梁逢彩曾经担任过端砚业百子会值事,百子会是端砚艺人们成立的民间行会,值事就是会长。由于家境较好,我的曾祖父梁耀南从小就念书,是个“穿长衫知书识礼的人”。他有文化,有见识,敢于闯天下,所以成年之后便走出家乡,到广州诗书路创办了“懋隆砚铺”。茶余饭后听老人闲谈,说梁耀南在广州曾经跟武当山的道士学过太极拳、八卦掌。那时候,制砚艺人要到深山老林中采石,人生地荒,既有野兽出没,也怕生人欺侮,于是习武防身,成为习惯。即使在村里,也开设有武馆,以便制砚艺人练武健身。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我们端砚行业特有的祭祀祖师五丁的节日,在这个节日的庆贺活动中,就专门有武术表演,叫“耍功夫”,参与者都是从事端砚行业的人员。这个武术表演的目的,一是交流武艺,健身娱乐,二是借这样的形式来壮自家的声威,并起到增强行业凝聚力的作用。因此,我先祖梁耀南拜武当山的道士学太极拳、八卦掌,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没有想到的是,先祖梁耀南没有成为太极八卦武术大师,却把太极八卦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道理,运用到祖传的砚雕技艺中来,使祖传的砚雕技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他聪明好学,砚雕技艺本来就很出名,加上他是当时行业界少有的读书人,经过他的精心研究,摸索改良之后,祖传的技艺发展成为名传后世的“阴阳双刀” ,如代表作:“八卦砚”、“罗汉砚”、“武林砚”等巧用浅浮雕,雕刻刀法流畅生动,玲珑浮凸,与众不同,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广泛推崇。

 

先祖梁耀南除了研究祖传砚雕技艺之外,就是喜欢结交朋友,因为端砚是文人墨客文房用品,所以他结识的文人墨客很多,听说和翁方纲、陈子壮等官绅名流都有交往。现在我们家族仍珍藏有这些名流的碑刻拓片。因为这样,懋隆砚铺便生意兴隆,门庭若市。端砚独特的石品花纹,与梁耀南“阴阳双刀” 的浅浮雕技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创作的“八卦砚”、“罗汉砚”、“武林砚” 很受青睐,名闻遐迩。梁耀南独特的技艺,经我祖父梁北泉、父亲梁少芬,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来了,到我这一代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

 

我10多岁就开始跟随父亲梁少芬学艺,我是家族的长子。他对我十分严格,没有因为我年纪小而有所溺爱。我从小就听先辈们说家祖梁耀南的故事,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十分敬仰家祖品艺之高尚。在我艺术人生的日子里,家祖的德艺一直是我为人的榜样,同时我亦把先祖留下来的古砚台和砚台铭文拓片、创作草图珍藏好,时时将这些珍藏品拿出来观摩学习,细心琢磨,深刻领会。因此,我父亲常说我能继承老祖宗的衣钵,把家传技艺的传承寄托于我。

 

到了青壮年时期,我对先祖梁耀南的“阴阳双刀” 技艺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开始对先辈的技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和先祖梁耀南一样,我也喜欢和文人墨客、学者专家交朋友,通过交流自己的文化内涵也得到很快提高。特别是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砚鉴定专家曾土金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对古端砚的识别和鉴定能力有所提高,并对我传承祖传砚雕技艺的信心更为坚定,把“阴阳双刀” 的技法运用到我雕刻创作的端砚作品中,达到认真传承,不断创新。

 

“天地和而生万物,阴阳接而变化起。”阴与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相克却又相生,相辅而又相成。祖传的“阴阳双刀”,就是一刀直一刀斜,使浅线浮雕图案给人玲珑浮凸的感觉。运用得精妙,能使雕刻出来的线条细如发丝,具有强烈的凹凸感觉。摸起来平滑,看起来立体,呈现出精微而又显著的艺术效果,也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端砚珍贵的石材。双刀担负的功能不一样,垂直下去的一刀称为阳刀,是线条定位与定性的关键,斜侧一刀是辅刀,这一刀去石,是对前一刀有力的补充。“阴阳双刀” 的主刀与辅刀互为衬照,相辅相成,线条的无穷变化,完全靠双刀的互补来完成。阳刀起锋,阴刀去石,阴刀使用的力度往往比阳刀大。

 

比如,一条龙的身上的鳞片,大大小小,为数众多。该在什么地方大,什么地方小,什么地方舒展平和,什么地方密集紧凑,雕刻时都必须在心中有个整体的形象。成语说画竹子要做到事先“胸有成竹”,雕刻龙就要做到事先“胸有成龙”。而且,雕龙比画竹还要有难度,因为竹子是静态的,而龙是动态的。要想象出飞腾游动的龙身上鳞片的不同状态,这就要在心中细细地去体会设想。存之于心,现之于手,心手相应。所以,对于这大大小小的一个个鳞片,从下刀到起刀这一瞬间的功夫,力度就要有几种变化,落刀有锋,起刀出锋,中间着力,手起刀落,一气呵成,不再重复补刀。这样,一个个鳞片才能栩栩如生的浮现出来,这是绝对不能糊弄人的。坐到工作台前,就必须把气、力、神都调动起来,凝聚起来,不受任何干扰,心平、气聚、力到位,手听从的完全是心的指挥,这就是我对“阴阴双刀”的领悟,也是我对先辈梁耀南学习太极拳和八卦掌的理解。

 

“气”, 就是在动刀之前先做深呼吸,把气沉到丹田,这就如太极气功中的入定状态; “力” ,就是手腕内敛之力,与一般的蛮力是不一样的,要求使用的力度与刻刀推进的“度” 高度一致,互相配合运行。在阴力与阳力的交替作用下,轻重快慢交替变化,刚柔相济,变化无穷而又恰到好处,过冲则难以收束,过缓则柔弱无力,过轻则飘浮不畅,过重则损伤立面,这是“阴阳双刀” 认真讲究的; “神” ,说起来 真是有点神,似乎是故弄玄虚,实质上气与力都得助于神,凝神才能聚气,凝神方好运力,排除一切杂念,让神归于心,心归于手,雕刻出来的线条才能流畅自然,也才能使作品赋有神韵。

 

我的先辈从太极八卦中悟出了其中道理,创造了“阴阳双刀”的技艺,以在砚雕界中独树一帜,我也才能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把“阴阳双刀” 的技艺继承下来。这一摸索就是三四十年,几乎耗去我整个青壮年黄金时代的心血。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在承袭先辈制砚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揉合进了时代文化的元素,对“阴阳双刀” 技艺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增添了新的内涵,使它更为实用和完美。我在传承先辈“阴阳双刀”的基础上,产生了水、云、龙三位一体的砚雕创作理念。

 

——水。水为生命之源,也是智慧的象征。孔夫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山巍然屹立,水变化无穷。水无定势,富有表现力,是各阶层人士所喜爱的,虽然爱的角度不同,有人爱的是“上善若水”的深刻哲理,有人爱的是“水主财运”的通俗比喻,雅俗有别,但又都集中在一点上,那就是爱它的无穷生命力。水有涟漪一样的平缓,也有波涛汹涌的激昂,还有那莫测而又使人惊悚的漩涡……我抓住水的主要持点,运用阴阳双刀的技法,加入自已运刀的方式,用细线浅雕来体现水的不同态势。我表现“河水清且涟漪”,一道道细小如发丝的波纹,蜿蜒起伏而互相平行,有人以为是依靠了什么精密工具来起稿的,其实这全靠手腕内敛之力的运刀,仔细便能看出刀法的柔中带刚,刚中见柔的变化。表现激流中的漩涡,我也是运用了“阴阳双刀” 的技艺,一圈一圈的细线上大下小,上疏下密,就给人以急剧下漩的动势,看起来似乎漩涡图案是深凹下去的,可是用手去触摸却是在同一平面上,只是技法的运用让人产生了视觉上的差异而已。刻画排空巨浪也同样是这个道理,那高高卷起,一波接一波的拍岸排浪,仿佛有前有后,有高有低,其实也都是在同一平面用缕缕细线刻画出来的。

 

——云。祥云缭绕也寓意吉祥,其状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和水一样,也可以说是云无定态。梁氏砚雕技艺的表现手法,是运用方口刀刻出轮廓,再用圆口刀等工具雕刻出梅花瓣一样的浮云,将无定态的浮云图案化。我抓住这一特点,加上自己刀法的出新与变化,强调了“塔香”形状,雕刻出的每一朵云都好象塔香(也可称为宝塔状)一样,层层叠叠,缭缭绕绕,更有立体感。几朵品字形、塔香状的云朵相互烘托,就让人感觉到云卷云舒的飘逸潇洒。布局的不同,云状的区别,还会给人流云舒荡,气势磅礴,深邃雄奇的各种不同的感受。

 

——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完美的艺术创造,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据说中国门类纷繁的传统艺术都描绘过龙,炎黄子孙是没有人不喜欢中国龙的。俗话说“龙从云,虎从风”,龙能兴云播雨,与水和云有相生相兴的关系。我们梁氏家传技艺也擅长于刻凤雕龙。在雕刻龙的时候,使用大小方刀、大小圆刀,以阴阳之力交替,雕刻的龙立体感很强。我传承了这一技艺,加上活用变通,不拘成法,每一片鳞甲都用双刀技法一次完成,增加了龙体的质感。直刀定型,斜刀去石,落刀见锋,起刀出锋,使每一个大小鳞片都如耸起的铠甲。我以清朝康乾盛世时的瑞龙图案为蓝本,特别注重对细部的运刀,刻出的龙须好象被喷出的鼻息所掀动,增强了龙的动势。我雕刻的龙,力求表现它王道的正气而不是霸道的蛮横,威风而不凶悍,勇猛而不怙恶。有的是潜龙在渊,潜其形而蓄势奋腾,借以比喻人的立志奋发;有的是腾跃九霄,驱云雾而挥洒甘霖,借以比喻施行仁政福佑百姓。总之,在雕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万千变化中,寄托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愿望和追求,让人在观赏的时候能引起普遍的共鸣。

 

我在继承先祖“阴阳双刀”砚雕技艺的同时,还将其他雕刻风格的高浮雕、镂空雕等技法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以丰富我的表现形式,形成自已独特的表现手法。我运用这些综合技法雕刻螺旋水纹、祥云、腾龙、山水和瑞兽,创作了《九龙砚》、《龙庭盛世砚》以及“荷花君子系列”、“金猴献瑞系列”等作品。我用传统技法对传统题材加以创新,创作出《天马银河砚》、《万里长城砚》,以及“山水名胜”,“古阁崇楼”等不同题材的端砚作品,因材施艺,依石赋形的创作理念治砚,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行家与藏家的欣赏和赞扬,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迄今已有30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馆或省、市各级博物馆收藏。

 

我从艺至今40多年,制砚以传统为主,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立了端砚界首个注册品牌“水云龙”商标。多年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带出数十名徒弟培养后代不断传承。因此,获得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光荣称号。我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荣誉,它还包含着实实在在的责任和使命。在众弟子的拥赞和支持下,2012年秋天,我在白石村举办了简朴而又隆重的收徒仪式,收了75名门徒,祈望通过一传、二帮、三带,将我们优秀的砚雕技艺更为广泛地传播开去,为发扬光大端砚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砚鉴定专家曾土金等文化名人、专家学者和白石村的长老也到现场指导并见证此盛事。

 

今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我厂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端砚制作技艺)”,这是对我们梁氏家族制砚传统的又一次肯定,是对我的砚雕工作的极大鼓励和支持。为做好示范基地的工作,我扩大了制作工场,陈列各种名坑砚石,展示各种传统制砚工具并加以图片说明,以便宣传推广这国宝级的端砚文化。我设立“大师工作室”,邀请专家学者当顾问,大家在一起茶聚座谈,品石论砚,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自己在理论上得到提升,促进砚艺进步。

 

制砚是我们家族的传统,对于我的前辈来说,主要是把它作为一门赖以为生的手艺,而在当今社会繁荣进步、人们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我们则主要把它作为一项艺术事业,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神追求。我的儿子国雄从小就对端砚技艺有浓厚兴趣,现今在法国攻读艺术学硕士,并即将学成归来。大女儿玉芳已经获得中级工艺美术师职称,她继承了我的技艺,其作品《马到功成砚》 和《锦绣河山砚》 在2011年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上获得了金奖和银奖。他们都是文化基础较好的新一代,我相信他们会比我们这一代做得更好,亦坚信江山代有人才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端砚文化兴旺发展,造福人民。
 

 

 

 

 通讯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一路华兴端砚厂

邮编:526040  电话:13902363728

 

 

(作者系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