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 >> 论文 >>

端砚艺术传承与发展战略初探(作者:柳新祥)

端砚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战略初探

柳新祥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自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之所以称雄于群砚之首,除了有温润如玉、细嫩如小儿肌肤的石质,得天独厚的天然石品花纹之外,还有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被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鉴藏家们誉为文房“宝中宝”、“天下第一砚”。唐代刘禹锡不仅用“端州石砚人间重”来评价端砚,大诗人李贺也满怀激情,用“端州石工巧如神”的诗句高度赞叹端州制砚艺人高超的雕刻艺术。

端砚艺术,包涵了采石、维料、构思、设计、雕刻、打磨、打蜡、配盒等多种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格和面貌特征。品察历代锈迹斑驳的古端砚,它那充满文化底蕴的造型、精致文雅的砚雕艺术,不禁让世人感叹千百年来端州的能工巧匠在悠悠的岁月里,化平凡为神奇,在实践中开启智慧,不断推陈出新,使端砚艺术日臻完美,形成一种独特的端砚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容之一。它不仅承载、体现、延续了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灿烂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解读和印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现代化办公用品进入到千家万户,电脑已经成为办公桌上的打字工具,保持有1300多年研墨功能的端砚,也被电脑打字所取代。于是,端砚已逐渐成为一种供人欣赏、投资、收藏的高档艺术品了。

近10年来,端砚生产蓬勃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无论是花式品种,还是雕刻工艺都有了质的飞跃。制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技艺、文化修养)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了端砚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在大好形势下,人们也在冷静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砚石资源越来越少,端砚产业能否像以前一样发展?制砚技术人才缺乏,导致端砚作品水平下降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天端砚艺术的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哪里?

恕笔者贸然,以制砚者身份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珍惜砚石资源,提升“国宝”价值

端石是不可再生性资源,能做砚的石料也极其稀少。笔者认为,珍惜砚石资源是每一个制砚人的责任,是对端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在创作中,砚雕师们都会尽量设计利用好每一块砚石,避免砚石浪费,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人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用庞大、厚重,甚至用特大的上佳砚材做些简单的砚台,作品造型马虎,工艺粗糙,以最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尤其是在目前端砚行业中出现了砚形、技法、题材内容等“千篇一律”的现象,雕刻的“山水砚”似乎充斥了整个端砚市场,销售价格极其低廉,失去了端砚本应有的价值,造成宝贵的砚石资源浪费,得不偿失。

如何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提高作品的价值?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端砚作品,并不是缺少雕工和技法,而真正缺少的是文化内涵和作品的内在美感!现代人并没有放弃对砚雕艺术美的追求,总希望砚雕师们在继承传统砚雕精华的基础上,从砚台的造型、题材内容、雕刻艺术等技法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从审美的角度说,今天人们所追求的作品美感绝不是呆板单调的,苦涩而枯燥的“工”与“艺”和砚台“大”与“小”,而是作品新的意境和美的效果,所需要的是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艺术观点以及新的砚雕风格。因此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打破陈规,要用新的思维和技法打造精品,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培养技术人才,传承制作技艺

砚雕艺术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创造性艺术。是集文学、艺术、美学、篆刻、书法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载体,是取决于作者几十年甚至毕生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和瞬间的灵感迸发,这种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在当前端砚作品中之所以出现一些主题格调不鲜明,情节平淡枯燥的“劣作”,其根本原因就是作者缺少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就目前情况而言,制砚人才的供求关系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转折点上。一方面,由于国内各省市都在全力打造文化强省强市,挖掘当地特色砚文化底蕴,他们不惜用重金聘请我市的高级制砚技术人才,导致制砚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手工艺是一项极其精细、繁杂的工作,一大批60、70年代的制砚高手大多数年事已高,因视力不好,力不从心,不得不歇业或改行。而一些80、90后年青人,虽然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但大多数人心境浮躁,对传统手工艺望而却步,失去耐心,无心从事端砚制作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年青人在目前砚雕人群中的比例占制砚总人数不足20%,特别是木砚盒的制作,这项有近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也是人才稀缺。由于木砚盒全靠手工操作,工艺复杂,要求高,更是无人学习。有趣的是,在整个端砚行业中,仅有两对夫妇从事这项工作。木盒制作工艺面临失传,影响了端砚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培养人才是打造“中国砚都”金字招牌、保护、传承砚雕艺术和端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首要任务。在肇庆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邀请端砚理论专家、学者、教授、制砚大师到市各高等院校讲课,向大学生传授制砚技术,并把有文化、美术基础好的大学生引进到端砚行业中来,为端砚各类人才开办理论制作培训班,加快制砚队伍的人才建设,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端砚精品。同时要有“培养要从娃娃抓起”的紧迫感,从小学、初中开始,引导孩子认识端砚,培养兴趣,才能事半功倍。

 

三、保护文化遗产,开拓市场发展

端砚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被载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端砚又成为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让每一位砚都人深感自豪和骄傲。如何才能把这一古老的端砚文化发展传承下去呢?作为端州每一位制砚者都应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继承传统砚雕艺术的基础上,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优秀砚文化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在砚台设计、题材构思、工艺雕刻等多方面狠下功夫,开拓创新,创造出既有传统特色又符合时代气息的端砚艺术精品。端砚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就是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保护,端砚发展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为此,以笔者之见,必须努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

(1)与文化市场结合,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砚石资源,开发出更新,更有特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端砚成为人们欣赏、投资、收藏的一种特殊文化艺术商品。

(2)与旅游市场结合,用一般性砚石材料开发生产小端砚、工艺品、摆件、把玩件等,成为人们来砚都旅游购物的热门产品。

(3)与礼品市场结合,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设计开发既能观赏、实用、馈赠等多重功能又适合各类人士喜爱的高、中档礼品砚。

(4)与装饰市场结合,用一些不能做砚的石料,运用现代理念和各种雕刻手法,开发各种新型的室内壁画、挂屏、大型摆件、艺术装饰品、茶盘、茶具等装饰品。

(5)与收藏投资市场结合,不断创作出端砚艺术精品、珍品,以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求。

端砚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端州每一位制砚者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端砚事业的热爱,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关爱。笔者坚信,在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关怀下,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将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端砚产业将会越做越强。

 

作者简介:柳新祥,现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书画产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特骋导师、肇庆市端砚协会副会长、肇庆市博物馆古端砚鉴定专家、肇庆市技术标准评审专家端砚专业委员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