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府城复兴”对端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

2020年01月13日 18:10

浅议“府城复兴”对端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

       

梁金凌


近段时间,笔者精神振奋!端砚制作技艺再一次迎来发展的春天。中国砚都肇庆,正在大手笔投入“府城复兴”。 “府城复兴”大大提升游客对肇庆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大大提升岭南文化在肇庆的体现。端砚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肇庆古城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砚被列为地理标志产品。这标志着端砚成为了肇庆独有的标志性产品。而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在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那么,端砚就正式成了产地肇庆的独有之物。然而,肇庆几大端砚名坑砚材几乎枯竭,特别是老坑已无材可取、封坑多年,而其它名坑,如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而由此采掘变的困难,砚材也越发珍贵。端砚是不可再生资源,在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开采后,其材料面临枯竭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未来对端砚石材的开发和对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笔者认为,以“中国端砚第一村”的白石村为例,在“府城复兴”的建设中,强化其文化传承主题,有助于增强端砚文化对外宣传吸引力,而避免外界只知端砚不知肇庆,或者只知道肇庆,贰不知道端砚产于肇庆。所以,我们要强化肇庆与端砚的关联。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接广西梧州和贺州,南接云浮、阳江、江门,东连佛山,背靠清远,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历来为粤西咽喉要地,有“中国砚都”之美誉。这里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同时也是有着“中国端砚第一村”地位的白石村的所在地。笔者之所以在此强化其肇庆在地域上的地位,是因笔者长期出差在外,多次碰到竟有学生无法确定肇庆的地理位置,不知肇庆焉知端砚?不知端砚焉知“中国砚都”?而不知“中国砚都”又何知“中国端砚第一村”?由此,笔者有理由相信,任何美誉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和宣传其也不过是一纸空谈。

在端砚的发展过程中,白石村随着端砚业的发展而被载入史册,两者的关系可谓一脉相承,到如今两者已走过一千三百多年。而现今端砚正在被世人所熟知而白石村却并没有由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反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也因自身对经济发展的依赖,大量古屋被拆除重建、变成了媒体上所称的“既古亦今”的肇庆“特色”村。其实在笔者看来,“特色”二字并不是什么褒奖之词,而是对端砚古文化遭到破坏的极大讥讽。痛心的是,这种无序的改造依旧没有引起同业人员的重视,白石村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依旧没有改善。这与其他省份对“非遗”文化工作的保护和重视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笔者认为,端砚作为肇庆古城文化中的“活化石”,其与白石村文化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应该顾此失披,否则,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滚滚洪流下,“中国端砚第一村”终将难逃沦为“特色村”的境遇。肇庆“府城复兴”提出“两保护、三提升”的要求,对“中国端砚文化村”白石村的保护,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白石村是端砚文化的发源地,保护白石村不被城镇化进程影响,应该是全体以砚为田的同业同仁的共同心声,但基于目前一切保护性措施都需要政府多管齐下,由此往往出现首尾难顾的现象出现。如政府工作者在保护端砚文化发展中更多的却是将目光放在短浅的单项知识或是对技艺的留存上,却忽略对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长期监管。因此导致隔鞋挠痒、治标难治本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因缺乏调研、慎审的决策和论断所制定的保护性战略规则,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又困难重重,如此久而久之,民众失去了对端砚文化保护的参与热情,也伤害了端砚从业人员对政府的信任。民众不再参与,就算有最好的文化遗产也无非是一个承载文化符号的空壳。不可回避的是,文化体系作为无形资产,一旦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其奔溃速度和摧毁力难以想象,而要重建文化自信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任何文化工作者对此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白石村作为肇庆端砚文化故里,在端砚文化演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也与肇庆古城文化相互辉映,鱼水相容。端砚在肇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其不论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其制作技艺均已得到世人认可,虽然经历千年沧桑但仍保持了其传统手工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在今天太多古老的技艺已经彻底消失不见的情况下,端砚毅然坚守自如如浴春风,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构图、立意等多个方面不断创新,创造了除实用价值之外的新的艺术意境,而这些成就均是一代代端砚大师长年累月的工作中积淀下的创作精髓,是端砚文化在制作上的突破和升华。尽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不可避免地对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方式造成加剧端砚制作从业人员后继无人局面的凸现,但也正因存在着这样突出而又难以调停的因素,相关从业人员才更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旦我们脱离了千年端砚发展的历史,那将意味着端砚将在不久的将来,无法避免地要面临被取代的地位,故此,有着“中国砚都”之美誉的肇庆应该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强化其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只有城市名片和文化名片齐头并进,肇庆才能正真实现“让世界了解肇庆,让肇庆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而肇庆完全具备这种能力。由此,打造以“非遗”为主题的“非遗小镇”“非遗文化村”不仅可有效带动端砚产业良性发展,也对传承和保护好端砚文化和其制作技艺至关重要。

目前,尽管城镇化进程脚步在不断加快,村落文化已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全国各地一些具备条件的古村落及其文化的消失也越发引起政府的重视,为保护这项村落文化,各省均有制定省级“非遗”文化资产的保护性文件和措施,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一些以“非遗”为主题的“非遗小镇”“民俗文化村”等脱颖而出。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对文化资产进行了重建,更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文化创赢和文化保护的双赢局面,既保证了村落文化得到延续和推广,又保证了经济收益,不可谓是一条两全之策。

肇庆作为端砚文化古城,享誉国际、赞誉众多,在各方面均占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政府一直在将“中国端砚文化村”与建设文化名市、文化强区相结合,但其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尤其在对白石村的整体建筑进行开发和利用上,既没有形成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也影响到对外宣传和旅游开发等多个方面,导致白石村一直以来不古不今、不温不火,只闻其名而不见其珍,所以笔者认为,白石村作为“中国端砚第一村”是基于端砚文化为依托,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书房之物,与现代电子科技时代及现代青年中均出现明显的代沟,这是导致当代青年对端砚了解不多或完全不了解的主要原因,由此笔者认为,如果要让端砚及其制作技艺走进大众视野无疑对传承和保护端砚文化是有益的,但在对外推广中应多头并进,而打造白石村“非遗”文化村、黄冈镇“非遗”小镇等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项目,是带动把肇庆建设成为中国砚都文化旅游基地不可或缺的一大保障,更是打造最具代表性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端砚文化名城的一大举措。

文化是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行为准则、道德、价值、信仰等包含多个体系的共同体,也包含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白石村的人以砚为田,时代相承一千三百多年未曾改变,在端砚文化和传承技艺方面为端砚文化的延续不断注入新生血液,其自身就本是一段可以通古的端砚历史。再则,端砚从唐代中晚期已被列为贡品、历经唐代始创时期、宋代兴盛时期、明代的鼎盛时期,以及清代的衰落到建国后的再繁荣,其每一次的历史变革均无不影响着白石村人的一举一动,而这样经千年而留存下的村庄其自身本就是该值得研究的文化载体,而利用“非遗”主题对白石村端砚文化及村落文化进行挖掘和开发,其对白石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端砚文化是肇庆古城文化的命脉,不管外部城镇化进程对古城文化带来如何的繁荣局面,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对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均是绝好的机会,也是地方文化生态保护和再建设的机会,而开展建设以黄冈镇为主题的“非遗小镇”、“中国端砚第一村”为主题的“非遗小村”将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砚都”注入强大的文化底蕴。但在当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地方依然没有改变二元对立的结构,一些对地域文化影响颇深的传统文化、村落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没有很好地吸收进城镇建设中,如此在一味追求广度和速度的前提下,新建城镇往往丢失了区域性和地方性的特质、特色,避免新建之城出现有城无文化、有名无内涵、有人无活力的尴尬处境。那么,在肇庆的“古城复兴”中,笔者看到了端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