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堂有多大,文化就有多高
吴鸿祥
2009年5月,“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肇庆隆重登场。会上,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郭海棠会长提出“砚堂有多大,文化就有多高”的论点。虽短短两句话,却如暮鼓晨钟,足以振聋发聩,一针见血地道出时下制砚大病,也为时下制砚的 “误入歧途”敲响一记警钟!
砚堂有多大,文化就有多高。文化,不单指学历高、学问好。广义地说,“文化”可理解为文学艺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性情修为、审美情趣等等。有时我们批评一个人“没文化”,是指其“行为”的荒腔走板,而非鄙视其学历低、读书少。如果一个饱读诗书兼如花似玉,胆敢嚣张跋扈、泼妇骂街,我们照样骂她“没文化”,这里所强调的是“行为规范与性情修为”。
于砚,我们追求的是“审美情趣”的高度。砚为文玩,追求“文雅”的意境;这也是艺术素养的展现。郭会长:“砚堂有多大,文化就有多高”的论点,是强调“砚堂”在一方砚上应有的合理比例,而非指砚堂以“大”为尚。
放眼当今,制砚以大为尚,雕工以繁复为佳,往往忽略最重要的“砚堂”。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有些大师、名师连最基本的砚堂都做不平,让人怀疑其夸夸其词的背后,到底懂不懂砚为何物?……有些砚堂小得可怜,只成了一种抽象的暗示,甚至根本没有砚堂,而沦为“石雕”了;这种砚不方便磨墨或根本无法磨墨,完全失去砚的功能与精神。笔者一贯主张砚堂要平整、开阔,并避免眼柱、眼丘的出现,不但利于研墨,也利于赏玩。“砚堂有多大,文化就有多高”也暗喻了:砚堂太小,不是一方好砚!
砚之为何物?磨墨、磨手、磨眼睛、磨时间也!……开阔的砚堂,回旋空间大,利于研。开阔的砚堂,望之舒朗,其心也宽。开阔的砚堂,抚之气定神闲,悠悠忘我……砚,以可用、可赏、可玩者为佳。
时下制砚,凡雕工过于繁复者,往往压缩了砚堂的比例,所以砚堂都不大,或砚堂小得可怜。砚堂是砚的灵魂,也是砚的精华所在。砚堂小,石质精华少。石质不佳,徒有簇簇繁花、层层峰峦,纯障眼法也,藉以掩盖石质的虚弱!若是庸工俗匠之作,更是令人食欲不振!
好砚如宝剑;能称宝剑者,必是削铁如泥。砚亦如是,虽今人多不磨墨,但能称好砚者,必是一方好磨墨的砚。笔者一贯主张砚的价值是功能所决定的,功能又取决于材质与形制。材质不佳,只能雕以纹饰掩其瑕。所以,砚堂比例的大小反应了石质的优劣。石质不佳,也牵动了砚的形制,砚堂比例必受到压缩。严格地说,砚堂过小是形制上的缺陷;材质与形制不佳,实用功能不彰,砚的精神与内涵严重流失,非好砚!
砚如人,人如砚。有文化的人,做有文化的砚。有文化的砚,如有文化的人,望之如谦谦君子,与之游,如沐春风……
(本文作者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归研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