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砚如看人——小议端砚的德才品式
钟建仁
中国人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无论讨论什么都和人生关联起来,既亲切,又通透。像苏东坡论书法,一句“书必有神气骨肉血”就把书法讲透彻了!枯燥的政治说教,用一个像“扣帽子”、“抓辫子”、“解扣子”、“打棍子”、“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生活语言就直观完整地表述清楚了!
历来对端砚的议论,尤其是文人们的议论,大多是以论人的方式去论砚的。那一篇篇的砚铭,无异于一篇篇座右铭!“润比德,式以方。”“坚且润,廉以贞。”“持坚守白,不磷不缁。”这些都是端砚主人的胸襟流露!通过对石品的赞美,表达对人格的追求!
这种以论人的方式论砚的方法确实是十分可取的。不过多数的砚铭砚论,议论的标准还是略显含糊,让人有一种未能“一以贯之”的感觉。对端砚的品评“标准”进行界清厘定,我认为还是十分必要的。
看砚到底有什么标准?以人比砚,可知大要!看人要看“德、才、品、貌”,看砚要看“德、才、品、式”。这应该是端砚的“四要素”。
“德”是指砚石的石质,这是根本,如同人的心地修养 ;
“才”是指砚石的实用性,如同人的才能;
“品”是指砚石的原有形貌特征,如同人的身体特征;
“式”是指砚石的形制,这是后续的加工,如同人的衣着打扮。
四者互相关联。比如润泽通透的石质必然致密,磨出来的墨汁就细腻;但过度致密又造成发墨不快;这就是“德”和“才”的关系。砚石的原有“品相”制约着“形制”,“形制”又可以巧妙地利用“品相”,这就是“品”和“式”的关系。但四者还是有必要辨清名实的。
以“德”为先。这就如同用人标准一样,“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就是本质。无论石还是人,“德”的最重要标准就是一个“透”字。
人“透”则纯粹光明,中共中央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就是要人们“解放”到“清净无碍”的“通透”境界!不要像《西游记》里那个妖精抛出来骗人的“假人头”那样,是个木头桩子!石“透”则纯净无瑕!所谓“其腻若脂,其润比玉”说的就是这个“透”字;历来备受推崇的端砚特有品质诸如“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冰纹”、“冰纹冻”等等,虽然观感各异,若归结起来,也就是一个“透”字!这些品质,宜称之为端砚之“德”。
“透”字其实包含了“坚、净”二“德”。启功先生的“坚净居”据以取名的那段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坚净”二字,既是砚“德”的概括,也是启功先生人格的写照!“透”的砚石,必然是致密坚刚而又润滑细腻的,“坚”则“不磷”,“净”则“不缁”,必然能研磨出最好的墨汁!
无论自用还是收藏,选取端砚都应该突出这个“透”字;又无论何地何坑出来的砚石,透的就好,如果不透,即使是老坑出的,也是下品!再进一步,无论砚石,还是章石,又或是玉石,都是越透越好!直至判断人头,都是以透不透为终极标准!
以“才”为利。“才”就是使用功能。端砚的产生,本来就是为了实用的需要,虽然今天已经大量使用墨汁,但端砚的使用价值依然存在。所谓“以才为利”,就是用起来效果最好最便利。“多快好省”一字也不能少,这是人才的标准,也是“砚才”的标准!发墨要快,墨汁品质又要不失细腻。砚石石质太刚了不行,太柔了也不行;太坚密了不行,太粗糙了更不行。所谓“石庵论砚贵坚老,听涛论砚贵柔腻。”其实就是发墨速度和墨汁品质的矛盾。二者很难调和,但又必须调和!这就是“天上紫云割一片”的宋坑端砚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作作有芒,幸不太刚;发墨既快,墨腻如浆。”这就是宋坑砚石的大“才”!端砚中有“火辣”、“猪肝冻”等石质的发墨就“快”就“利”,也说明端砚的“德”“才”是密切相关的!
“品”为辉映。端砚的石“品”指的是其形貌特征,和端砚的质地尤其是与使用没有直接关系,但有其观赏价值以及评判砚石坑别的参考价值。我们不应该把“品”和“质”混为一谈,正如不能把长着“美人痣”或“伟人痣”的人都等同于美人或伟人一样。好的端砚石“品”有“鸲鹆眼”及各种不同的“眼”、“金银线”、“翡翠”、“金星”等,都和“砚德”、“砚才”即质地及实用没有直接关联,甚至刚好相反,会成为瑕疵及障碍;但这些好石“品”不仅能增加端砚的观赏效果,而且又往往是和好的石质共生的,如石眼和青花,金银线和冰纹冻往往共生出现;一些被称为“石疵”的石品如“五彩钉”、“虫蛀”、“朱砂斑”、“油涎光”等是很明显影响破坏石质及其使用性能的,但可以作为判断砚石坑别的参考;巧妙利用,也可以成为工艺的一部分。“金银线”这种“石品”,一直被认为“贵品”,其实正是造成砚石崩裂的罪魁祸首!是否有必要重新认识?
“式”以化成。崇尚自然者有“大朴不雕”、“大制不割”的说法,一块“德才兼备”的上乘石料,确实不需要太多的加工,简单修整打磨做成“砚板”、“砚砖”或“随形砚”也可以。这就如同写文章,好的思想是不需要也不适合过多修辞的,这叫“不以辞害意”!但既然是“砚”,就不能是“原料”一块,多少得有点“式样”。正如孔子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恰到好处的“设计”和“加工”,或者再配上精警隽永的砚铭,不仅可以突出砚石的“德”、“才”、“品”,甚至可以挖掘、提升原石没有的文化意义!
“井形砚”铭曰:“九经之潭深若井,子欲汲之有修绠。”是启示我们要像汲取井水一样深入学习!
纪晓岚的“琴形砚”铭曰:“无弦琴,不在音;仿琢砚,置墨林;浸太清,练余心。”“无弦琴”指的是每个人自己的身心,所谓“大音稀声”,我们应该“听”明白自己的心灵之音!书法的目标也是“洗心”至“太清”的境界!
“葫芦砚”铭曰:“因石之形,琢为此状;虽曰葫芦,实非依样。”生动诙谐,叫我们不要依样画葫芦!其实“葫芦”还有深意,人本身就是一个“紫金红葫芦”,里头有无穷的秘密等待我们自己去认识!
其他如“箕形砚”代表扫除心垢;“竹形砚”代表持己有节;“方形砚”代表正直大方;“圆形砚”代表圆满周到;“兰花”代表“惟吾德馨”;“瓜形”代表“子孙永绵”,“龙形砚”代表隐显莫测……其中都隐寓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事业方兴未艾,端砚作为一份厚重的文化载体,理应发挥突出的作用。端砚的形制如何结合新题材、新理念进行提炼和创新,是一项关心热爱端砚文化事业的人都应该探讨的新课题!
如果一个人“德才品貌”俱佳,那他就如《易经》所说,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大人”(大德之人),他就是全社会的模范!如果一块端砚“德才品式”俱佳,就可谓天和、人和齐备,就是“四有”佳砚,砚中经典!
(作者系广东省五邑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