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城“玩砚部落”
何初树
“中国砚都”的金字招牌花落端城,端砚去年又入选岭南十大名片,端砚这国粹迅速凸现在人们的眼帘前面。制砚大师在创作技艺上你追我赶,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端城,收藏端砚、砚石的人骤然增加了许多。人们见面,常有口头的一句话便是“你有没有玩砚呀?”“玩砚”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汇。的确,民间中兴起的“玩砚部落”正在端城风起云涌。
一、睿智型
“睿智型”的玩砚人,对各种砚石的品相好坏比较通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对自己得来砚石的石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或研讨,用自己的智慧作出独到的设计方案,然后跟雕刻师傅进行沟通,制出一方方立意高、创意新的砚来。这里的代表人物首推人称“志哥”的梁成志。他已有近20多年的“砚龄”。他思维活跃,创意新颖,与张庆明合作的“国粹砚”、与伦少国合作的“庄周梦蝶”、与黄超洪合作的“行善最乐”成了砚坛艺术创作“突破”的佳话。“志哥”还曾自费将自己设计收藏的端砚印成了年历和《一砚一说》小册子。10多年前设计“百花砚”的许诚早已饮誉四方。某企业黄老总夫妇曾自己设计用端砚雕刻来表述古代青铜器,独具匠心。近年与伦少国合作《欣欣向荣砚》的郑建国、与黎铿等人合作《凤舞九天》的卫绍泉、与杨焯忠合作《大漠孤烟砚》的梁戈飞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全新的创作理念倾情注入,制砚师傅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艺术品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砚界因有他们的参与而散发出盎然生机。
二、学者型
这些人大多在行政部门供职,理论水平比较高,文笔也较好,对端砚的认知较深。他们平日有空就到制砚大师的厂里或家中喝喝茶,聊聊天,大家与成了好朋友。在长期的相处中,制砚师傅按他们的要求来制砚,而他们则根据自己的心得著书立说。10年前,谭沃森已写成了《趣谈端砚》一书,出版后风行一时。谢明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对古端砚有一定的研究。国家文物出版社替他出了个人专著。欧忠荣先生进入砚界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文学功底扎实,在接触端砚后致力于理论书本的研究,从中吸取了养份,几度春秋,苦守寒窗,写成了《感悟端砚》一书,引起了业界的瞩目。并且,他设计的“拿云楼•云系列”开辟了一块新天地。王安平先生曾参与《广东省地方标准•端砚》的起草。他在名师的指点下著有《肇庆端砚》一书。此书有些地方曾引起热烈的争议与激辩,但总的来说,其艺术价值与推广端砚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新军梁思勇,他于6年前为宣传推介端砚搭起了一个文化平台――办起了肇庆第一家民间端砚网站――“名师名砚网”,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肇庆的制砚大师、名师个人资料进行整合,在互联网上替他们建立起个人网站、个人博客,这在全国砚界当属于首例。
近年来,有一批文人经常在报端露面,笔走龙蛇。肇庆学院的骆礼刚教授首当其冲,他身为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写了大量有关端砚的评述或赏析文章。
在文坛活跃的还有覃玉球、余斗、梁振铭、吴超才、龙爱文等人,他们用如花的妙笔,为端砚事业添上了华丽的色彩。
三、潜水艇型
端城的厂家大叫难觅三大名坑的砚石,好的老坑石更是难寻。其实,端城内的好的砚石蕴藏量并不少,只是深潜水底而已。我所认识的画家莫生、建筑界的苏老板、某酒店老板刘生、人称“廖队”等人收了不少三大名坑的砚石。他们进货后即将砚石置于车库,有的甚至将砚石深埋在家中别墅花园地下,再铺上水泥。
某广告企业家谢总办起了“砚语堂”,还出资与市博物馆合作在北岭办起了“端砚艺术馆”,为宣传推介端砚搭起了一个文化平台。
我认识的“祺哥”貌不惊人,他是肇庆一城中村的村委干部,平日做土方工程,冬天来时开一间规模不小的“羊庄”。他与我交谈时,自称文化水平低,但我发觉他的悟性很高。十多年前他已经开始收集了不少三大名坑的砚石,并且有许多精品。他有一块老坑,其鸲鹆眼有大拇指甲那么大,令许多厂家垂涎欲滴。他还收藏了黎铿、张庆明、程八等制砚名家所做的端砚。他平日为人十分低调,如果不是深交,根本不会知道他是一位玩砚大家。类似“祺哥”这让的人,端城之内,实在不少。
据了解,这些年来,端州与高要不少人通过各种族主义渠道,默默无声地收藏了不少好的端砚和名坑砚石。按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来说就是“以时间换金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以来,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手段加大,不少有钱佬携巨款硬是挤进砚界,凡是三大名坑的砚石,一经谈妥价钱,动辄上百万元地扫货,收入囊中,置于角落。
这类藏家,似潜水艇般沉在水底,静待时机才会浮出水面。
四、轰炸机型
这些玩家大多是事业的成功人士。他们要么不动,一旦发现目标就绝不放过,出手就如轰炸机下重磅炸弹一样。购买好的端砚或名坑砚石,一出手十万八万不在话下。
梁信是砚坛上的个体户,也是一位玩砚的发烧友。我曾到过他家中的“名砚轩”参观过,知道他做事从来都不遮遮掩掩,似轰炸机飞过头顶般震耳。最令砚界轰动的莫过于两年前的一次拍卖会。已解散了的肇庆个艺名砚厂留下一些名贵砚石,由有关部门进行拍卖。当拍卖一块长度超过1米的老坑砚石,经过几轮举牌,剩下的对手已不多。此时,对手是多个厂家联手派出的代表,而梁信独自一人沉着应战。双方不断举牌加码,竞争得十分激烈。当出价超过50万元时,对方退缩了。
梁信刚露笑容,却有一个房产商卷了进来,梁信便与他角逐决斗。最后,梁信一骑绝尘,终于以近60万元的价位将这块老坑砚石揽到手中。
梁信将这大坑砚石在砚堂上略为磨了一下,里面即露出了蕉叶白、青花等优质石品。近日,有人上门愿意出款150万元叫他转让此砚石。梁信却一口拒绝:“这距离我心中的理想价位还远着哩!”
房地产商周生投入巨资,一年内买入坑仔砚石超过30万斤,置于库房。这消息亦成了城中的热门话题。
从事房地产业的 “肥仔林”,重金买下了不少好砚石,还开了间偌大的“宁宝斋”。某公司的刘总、邮电系统的梁生、落户端城的“山东仔”小胡都是属于这一部落里的人。
近年来,类似梁信、周生、“肥仔林”那样的“轰炸机”在端城不时涌现出来。
五、草根型
顾名思义,这些玩砚者都是 “草根阶层”。这群体的覆盖面也特别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后备力量。
这个群体的覆盖面也比较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后备力量。他们利用节假日等空暇时间,如水银泻地般到砚石产地砚坑村、黄村、黄岗等地的农户去购石淘宝。
城东公园旁边的一条街里,经常有人摆着大大小小的砚石出售,吸引了不少普罗大众前往那里踯躅徘徊。他们都抱着淘宝的心态,希望以最小的价钱挑选出最有价值的砚石带回家中收藏。这些“草根型”的玩砚者,有杂货店的小老板,有发廊的“老细”,有收入低微的小干部,有干粗重活的工人,有街边卖菜的“走鬼”……这些一般的城乡居民,家境并不富裕,鉴别水平不高;因此他们收藏的砚石多少差别很大,质量亦是参差不齐。但他们都有一个等待砚石价格飞升的梦想。而一些稍有经济头脑与能力的收藏者自己办起了“××堂”、“××轩”,将平价买来的砚石找人稍作加工便作为成品出售,这样的店铺规模大小不一,品位高低各异,星罗棋布在端城的各个角落里,而在伴月湖附近就有不少。
随着端砚价值的升温,端城中玩砚的人越来越多,各人根据自己的文化素质、经济能力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上述的各个“部落”。
端城这些形形色色的“玩砚部落”有如不同品种的花卉一样,在各自的沃土里萌生,茁壮成长,散叶开花,争妍斗丽,组成了绚丽多彩的端砚百花园。
作者: 何初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肇庆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