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作题材与雕刻手法的统一
钟子建
摘 要:创作主题与雕刻手法的统一,是砚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砚雕艺术作品,要求作者以个人独特的表现手法去表现并实现作品的主题思想,达至主题内容与雕刻手法的互彰并举,相融互汇,实现主题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促进艺术作品主题思想的提升。
关键词:创作主题 雕刻手法 浅浮雕 艺术效果 情趣取向
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在内的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切反映,从本质上都要求实现艺术主题与表现形式的和谐一致。砚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艺术主题的挖掘和反映,与创作者雕刻手法的正确运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下面结合个人多年来的砚雕创作,从实践与探索的角度,就创作主题与雕刻手法的统一谈些粗浅的认识,并期盼得到方家的指正。
一、艺术要实现主题与形式的统一
在任何艺术创作中,艺术主题与表现形式是各种不同艺术门类一直热衷和关注的话题,也是艺术创作前创作者一定要深思熟虑的,这是创作艺术精品的需要。人们经常说,艺术主题是灵魂,是关键,是统帅,表现手法作为外在的形式,为艺术主题服务,两者交相辉映,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成功。例如油画、舞蹈以及音乐等,其表现的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通过不同的形式得到体现和反映,艺术作品意欲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内涵,正是创作者要传达给人们的某种情怀,或激越,或振奋,或悲哀,引人思索,启发心智。例如毕加索的《和平鸽》和《格尔尼卡》两件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就通过了创作者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了画家对制造战争的法西斯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受战争毒害的普通人民群众的关爱和深切同情,同时传达出画家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以及追求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主题,并由此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她们都深刻反映着创作者的情趣取向,并且传递给人们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真挚朴素的思想情感。又如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细细品鉴,我们不禁感叹画面中色彩的冲击力和线条的张力,不禁感叹作者炉火纯青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是画家用他独有的表现方法传递出他对生命的关注、对阳光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并以此来倾诉他内心深处强烈激昂的情感。这样的艺术处理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试想,如果缺乏了对艺术主题的深入把握,缺乏对表现手法的精当运用,就不会收到如此优异卓著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见,艺术主题与形式的契合何等重要!事实上,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刻,都应注重表现艺术主题的意蕴,并通过作品展示创作的技巧、色彩、造型、构图处理以及雕工等,这种对艺术主题的精当把握,以及对多种创作语言的熟练运用,从本质上实现了艺术主题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如果主题与表现形式不一致,甚至相违背,不仅不能实现良好的艺术效果,甚至会弄巧成拙,不可能创作出理想的艺术珍品。这一点对于我们砚雕创作有着深刻的启发。
二、砚雕艺术与雕刻手法要相融互汇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是创作者运用雕刻器具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的艺术。常用的雕刻手法包括圆雕、浮雕、阴刻、透雕、篆刻、线刻、镂空雕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创作者通过娴熟的雕刻艺术,将各种砚雕题材设计构思表达得完美,使石质与艺术加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最终形成“天工人工、两臻其美”的砚雕艺术珍品。我认为,任何优秀的砚雕艺术,都是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雕刻、诗文、篆刻等艺术于一体,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反映创作要旨,表达主题思想。可以说,砚雕艺术要实现与雕刻手法的相融互汇,两者双峰并峻,既是展现砚雕艺术主题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砚雕艺术内涵的本质要求,两者紧密相联,须臾不可分开。
纵观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均呈现出飞舞可人的动感,这种动感,往往就是通过灵动流畅、飘逸自然的线条去表现和反映,深化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不呆板却现活力,显形象倍加鲜明。如果是书法艺术,就要求在表达形式上追求线条的运动美和节奏美,创作者往往就是借助肆意张狂的草书,来表达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韵律,呈现一派刚劲洒脱的艺术之美,形象鲜活,个性尽显,其动人的艺术效果跃然于眼前。又如汉代的石刻画,更多以流动飞舞的线条来雕刻物像,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乐伎则更为典型,依靠画面人物轻盈逸美的姿态,特别是在那飞动雅稚的飘带的衬托下,画中的天女和乐伎,翱翔于万里碧空,一望无际,扩阔了人们的视野范围,自然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些成功的创作例子确实给了我们今天的砚雕创作极大的参考。
从传统的砚雕创作中,我们可以获得无穷借鉴。砚雕艺术中的动感,除了在雕刻物象形体的动态中反映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目的是增强活力,添加生气。例如我们在平时的雕刻中常见的“云龙吐珠”,“二龙戏珠”,“云龙”,“蝠云”、“龙凤呈祥”、“双龙献瑞”等图案创作,创作者在雕刻龙的时候,在整体设计布局的前提下,往往首先是考虑如何加强龙的动感,龙的身躯上下舞动,肆意翻飞,龙首翘起,极目张望,口吐龙气,珠随气出,充满了祥瑞的景象。在突出艺术主体后,再雕刻上祥云萦绕,风起云涌,所有需要表达的元素恰到好处,并以精细柔润的线条表现赋予其生命力,使之更加富有动感和生命力。这样就直接加强了动的感觉和祥瑞的艺术效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创作者的技艺特色和情趣取向,提高了砚雕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浅浮雕在砚雕创作中的运用
表现手法为主题服务,是艺术创作中一条必须谨守的原则。而采用什么形式的雕刻技法和刀法,就要视题材和砚形、砚式和石质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要表现刚健豪放的,多采取以深刀雕刻为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和细刻;要表现精致简朴、细腻含蓄的,则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为主,以此表现形象,深化主题。各有特色,概无定论,惟有巧妙运用。在多年的砚雕艺术创作中,本人的作品多以浅浮雕为主,线条细腻、婉转、流畅,力求主题与形式的统一,反映生活,传递雅趣。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作为创作者常常需考虑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了构图视野平展开阔,表现物象纤细温婉,以细腻的刻刀去进行勾勒,有助于真切宜人景致的形象塑造,更好地突显创作的艺术主题。而实际上,浅浮雕手法的运用,使砚雕作品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是坚持做到砚雕题材与表现手法的一致才得以实现的。
浅浮雕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以行云流水般涌动的绘画性线条和多视点切入的平面性构图,传递着轻音乐般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与表达的艺术主题吻合无异。例如取材于端溪宋坑的“双清砚”,是一块对开的宋坑砚材,一分为二,以砚堂的石品纹理设计,采用浅浮雕手法,立意高远,将砚堂中的胭脂火捺设计为花瓶,并分别雕刻兰花和水仙花,两种花都寓意清雅高洁,是为人之修心立德的典范。作品构图淡雅清丽,别出心裁,极富艺术创意。“观鱼砚”是随形赋艺,砚体呈椭圆形,构图简约,别出心裁,以浅浮雕的手法,简单勾勒一老者的头像,天然石品蕉叶白作身体,砚体下方只塑几条小鱼和水波纹饰,微波轻漾,意境自成,观鱼怡然自乐的意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强化了作品的观赏和艺术感染力。“一盏佛灯照天明砚”则古雅厚重,以禅入砚,利用巧雕的手法,勾勒法师身披袈裟、手持佛珠,口中念念有辞的形象,其正前方为一盏佛灯,天然石眼作灯心,不规则的青花和翡翠点,暗喻佛光,彻夜燃点,直至天明。作品构思奇巧,实现天工与人艺的有机结合,充满了深邃的禅意,发人深思。而“秋思砚”砚体呈椭圆形,砚堂平整开阔,砚池深挖,寓意深秋时节夜空中的明月。以浅浮雕的手法,透过半开的窗户看到一仕女凝神静思,心事重重,秋天寂然肃穆的意境以树木、荒草和浮云作点缀衬托,倍觉冷清,“自古逢秋悲寂廖”的意境,在此题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形象自然逼真,刀法凝练简练,仿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坚持砚雕艺术创作主题与表现手法的有机统一,是砚雕创作的永恒主题。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砚雕艺术,在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演绎了亮丽动人的姿彩。站在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每一位端砚创作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创作主题与表现手法统一的极端重要性,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与文化素养,深入生活和实践,实现生活与艺术的统一,承前启动,继往开来,发挥潜能,潜心创作,不断促进端砚事业的发展,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社会的端砚佳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