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焕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记忆的背影”,是民族文化和活态文化的认知、整合过程。它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精神。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通过了《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条例》,开始实施“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计划,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2001年宣布了世界第一批19个“代表作”。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005年3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由此开始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了由15个部委组成的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小组,确定每年的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2006年的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文化部前副部长周和平指出,这些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植被与灵魂根脉,也是我们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历史的演进,它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是世界各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杰出创造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与其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和精神支柱。倘若不对此进行传承和发展,这种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式微、断层甚至湮灭消亡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中。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不但将它作为主流的文化教育,而且还制定了各种长效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扶持帮助,使这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遗产得以传承与发展。
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指出:“民族文化,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能照出民族生活的面貌,它还是一种爱克斯光,能照透民族生活的内在‘肺腑’。它又是一种历史留下的足迹,能显示民族走过的道路。它更是一种推土机,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向前方向。”
端砚制作技艺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传统、教育价值、文化内涵、科学原理的岭南历史文化名片。
肇庆市端州区白石村有1300多年的制砚历史,也是中国端砚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村中家家户户都以制砚业作为生计。这里曾经涌现出不少蜚声四海的制砚人才。
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白石村人,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以雕刻端砚为主业。清光绪年间,我的先祖梁耀南在广州诗书路即现天成路开设懋隆砚铺,在雕刻端砚时他擅长使用祖辈传承的绝技――阴阳双刀。雕刻出来的端砚作品既质靓实用,又精美细腻,深受世人的青睐。不少人从北方千里而来为求其一砚。所谓“阴阳双刀”,即在雕砚时一刀垂直为阳刀,随即一刀斜侧为阴刀,两刀互为呼应,互为衬照。这种刀法雕刻出来的线条细如发丝,立体感强、质感独特。雕刻时对气、力、神的配合与适度要求很高,运刀时的连贯性极强。每刻一圈水纹都要屏神谛息,一气呵成,否则雕出的线条就会断开。这种阴阳双刀雕刻技法的主要代表作是继承梁氏祖辈特点的水、云、龙。由本人创造注册国家商标“水云龙”。
我在祖辈的教诲与示范下,从小就勤奋刻苦地学习,承传祖辈的砚雕技艺。在经济大潮勃起冲击下,我仍然坚守在本乡本土,把制作端砚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任潮起潮落,风云变幻,我这理念一直没有改变。通过40多年的生产实践,我对砚雕阴阳双刀的要诣领会得比较深,在承袭祖辈制砚技艺传统的基础上,揉合了现代元素,进行改革与创新,使砚雕阴阳双刀的技艺增添了新的内涵,更为实用完美。这些年来,天工人工,两臻其美,在我的雕刀下有不少端砚精品佳作诞生,在国家级与省级的评比中多次获奖,有些作品还被故宫博物院与一些省级的博物馆收藏。因而,国家与人民给了我许多的荣誉。
按中国旧传统来说,祖辈技艺传承的对象是父母对子女或其他亲属的血缘或宽泛亲缘关系。通过这样的世代沿袭而将技艺一代代地往下传的。况且,家庭中的祖传技艺是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这种本源性传承方式是以族群内部为主体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性、开放性的,因此其传承途径是多样的,有一些是像老师授课般以教科书从理论到理论。但更多的是活态性与实践性的。端砚制作技艺这种非物质遗产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发展过程,它是不能光靠书本的途径去传承,而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以口传、面授的方式,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重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
我觉得,民族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自己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传承人,自己创办的华兴端砚厂又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自己要打破狭隘的个人家庭观念,有责任,有义务将祖传技艺这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改变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风格特征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智慧因子”,传授给更多的制砚人,让他们的制砚技艺方面更上一个台阶。这种以族外人为主体的外源性传承,能使自己祖传的砚雕技艺更为广泛地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雕砚的从业者,很想提高自己的技艺,有人主动上门要拜我为师。这就促成了我招收徒弟的想法。近年来上门找我联系的就有100多人,他们大多数是白石村的村民或干部,也有些少数外地、外村、外省的。我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中精心挑选了75位。我选徒弟的要求首先是他人品要好,还要有一定的砚雕基础。这些徒弟不少人从事砚雕工作已多年,有不错的设计能力与雕刻技法。作品得过各级大奖。不少人自己办厂办店,还有一些是砚界专家级的人物。
2012年秋,我在白石村举办了既简朴又隆重的收徒仪式。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砚鉴定专家曾土金作主礼。我这次收徒的宗旨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公开向徒弟们展示传授,一传、二帮、三带,薪火相传,共同进步,将端砚事业发扬光大。我与徒弟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平等和谐,合力发展。我向徒弟们强调学艺要先学做人,做人要诚实正直,学艺要虚心刻苦,当面无私地将自己的祖传制砚技艺砚雕阴阳双刀言传身教地传授给他们。
端砚事业的发展,就要传承,这不但从制砚的技艺上,而且要从思想方面,提高自己。这一次收徒,国内外不少电视媒体与报刊都作了报道,影响很大,在业界放出了许多正能量。
我觉得,自己这样做,为提高砚界的艺术水平做一点事,为弘扬和振兴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而尽一份力,为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