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端砚实用性的具体表现
我已从事端砚制作多年了,虽然近年来,端砚越来越失去实用价值而成为单纯的文玩,文房摆设品、珍藏品倾向,但我始终坚持实用是砚的灵魂,是砚存在和发展和基础。在现代硬笔书写方法尚未普及之前,人们从事工作、学习、绘画、写字等文化活动,时时离不开砚,离不开笔墨。古人对砚的感情,现代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正如苏东坡所说“汪泽翰墨、将此是似”,意思是说,汪洋般气势宏大的文章系从这方砚开始。古代文献中有关描述端砚的实用功能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6点。
一, 下墨。即达到很好的书写浓度所需要时间相对比较短。清代陈恭伊说“以他研并之,水之分数同、墨同、手同、而为研之数,水岩常少于他砚十之三四”。意思是说,同样的水量、同一条墨条、同一只手磨墨,与其它砚相比,用端溪老坑砚石制作而成的砚磨墨出墨要少磨30%-40%回次。清代景日畛将此现象形容为“下墨如风” 。
二,发墨。即磨出的墨汁浓、亮、艳,如油泛光。古时许多文人对端砚发墨有同感和共识,在各自文章中都留下了美誉。有的说:“温润者着墨快,不热无泡,然良久微渗,若油发艳。”
也有的说:“端砚极能发墨,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发光,如汕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使之然也,故砚以发墨为上”。
还有的说:“砚之用,发墨不损毫,二者尽之矣。不损毫常砚皆能之,惟发墨之妙,非亲试水岩不知也。他砚,粗则锉墨,细则拒墨,水岩却不然,玉肌腻,附不留手,蓄水研墨,则油油然,若与墨相恋不舍,墨愈坚者,其恋石变弥甚."
“研出的墨汁,幼滑细腻、油润,停墨浮艳”。
这是多么深刻的体会,这也是古代文人一辈子使用端砚的客观总结,非一般人所能品味的。端砚作为文人的宝器,它的作用对一般人而言,功能确实神奇,但运用地质学的知识,很容易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端砚石的硬度为2.8~3.5,其中含少量硬度为7的石英碎屑,而墨锭的硬度为2.2~2.4,比砚石稍低,故磨墨时既不打滑却又相恋。硬矿物石英颗粒很细,在砚堂上它就像锋利的尖刀,将墨锭锉细。有些专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端砚表面发现,石英凸起在磨墨砚堂的表面,且分布较均匀,而水云母、绢云母、赤铁矿等矿物则下凹,类似锉刀的表面构造。因此,端砚易下墨,而且磨出的墨汁很幼嫩。水云母、铁矿物硬度小、颗粒细,磨墨时很容易与墨屑一起形成墨汁。同时由于水云母、绢云母矿物为鳞片状结构,呈现珍珠光泽、丝绢光泽,进入墨汁后使其发亮发艳。铁离子进入墨汁后能保墨汁不退色经,防虫蛀,一如现代的蓝黑墨水,能长久保存,没有异味。
三,不耗水。即墨水留池内许久都不容易干涸。
四,不结冰。清代陈恭伊说:“研槽之水, 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说明端砚石具有一定的保温功能。在端砚故乡还流传着广东举人赴京赶考随身所带端砚不结冰的故事。
五,不朽。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说,端砚磨出的墨汁不臭,并能防蛀;其二是说,用端砚记载的文字可流传百世、万古千秋,永不会腐烂。也参考地质学解释一下,水云母、铁矿物硬度小、颗粒细,磨墨时很容易与墨屑一起形成墨汁。同时由于水云母、绢云母矿物为鳞片状结构,呈现珍珠光泽、丝绢光泽,进入墨汁后使其发亮发艳。铁离子进入墨汁后能保墨汁不退色经,防虫蛀,一如现代的蓝黑墨水,能长久保存,没有异味。
六, 护毫。同样有两种含义,一是说砚堂面不粗糙,有保护毛笔的作用;二是指墨汁无腐蚀性,亦即端砚石没有腐蚀性物质渗入墨汁内,有保护毛笔不受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