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格调人生”
梁庆昌
光阴似箭,端砚人生40多年,我从1971年入端溪名砚厂,师从黎铿大师,成为大师入门首徒开始,就与端砚结下了不解之缘。刚进厂那年,吃住在山里,和砚石坑洞里的石工一起,拿起采石工具斧、凿刀挖,学会区分各种砚石形成的层次结构,弄懂优质石种的分布位置。凿石时蹲着把一块块坚硬的石料凿出来,一次次震裂虎口,甚至砸伤指头,一天下来腰酸腿麻。到现在,我仍然非常怀念那段艰辛的日子,正是那时的磨炼,让我深深知道采石难,知道砚石都是有生命的,它是天地之宝,具有上乘的石质,优良的石品,与墨的最佳相溶性,此特质是其它砚种所不能比拟的。如何把它的这一特质发扬光大,需要的是我们制砚人的努力。
早年的砚雕学习很艰苦,每天回家后累得躺下就睡,执凿的手也磨出了老茧。刚开始砚雕学习是从瓜果,花卉开始的,然后到动物,山水过渡,最后是人物。要使一块天然朴实的砚石,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就需要创作设计和雕刻的过程。这个过程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通过学习,不断的总结,体会到端砚构思设计要层次分明,不但前后左右都要照顾到,还要循序渐近,雕刻的物体最重要的是比例合适、构图丰满,不能逞一时之快,大量剔除荒料。而在设计中要尽可能地躲过绺、裂、砂、钉,或把这些缺陷根据情况设计成山崖、怪石等景物,化腐朽为神奇。
端砚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雕刻时,要浅浮雕刻结合,刀法的正、侧、逆、反、切、刮、剔、削,圆刀、平刀、尖刀、铲刀、斜刀运用自如。要尽量通过巧妙的设计,结合端砚特有的石品花纹,显现其艺术特色。经过几十年的磨砺,雕刻技艺已达到纯熟的地步,各种技巧细节已了然于胸,端砚作品才慢慢的就有了自己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后来曾参加过全国、省市和日本、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地区的端砚展览,并被邀请赴日本进行端砚展览讲学和现场雕刻表演。
在众多的雕刻题材中,我对人物雕刻更是情有独中,从技法上讲,花卉、山水类最为复杂,考虑更多的是设计布局,但就造型角度来看,却是人物最难。艺人常常引用“做人难”这句人生处世的俗语比作人物雕刻之困难。雕刻人物非但要具有真功夫的形似,而且要表现其思想感情的神似,欲得“神”更必须先有“形”,形神兼备才显其生动。只有懂得形体的基本比例和运动规律,才能造“形”传“神”。
每一方砚雕作品我的要求是能寓情于物,赋予灵魂。要达到如此境界,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积累,也需要生活经验的沉淀,更需要感悟生活,进行哲思。多年的端砚创作生涯让我认识到,端砚之美在于它美的石质,美的自然,用于雕刻的砚材百种坑口,千般姿态,每一方砚石的坑口,特征都有很大差别,都有其特有的性质,有自己的大小,形状,石色,石品花纹,裂纹瑕疵等持征,这些特征就是一种未经人工雕啄的自然景物。我注重的不是砚石的后天塑造,而是如何通过雕刻展现砚石的天生丽质,展现端砚的“格调人生”。
如去年,曾经做了一方麻子坑的料子,石质细腻如玉,石品丰富,左边有几颗不可多得的天然精莹石眼,此石虽厚实但却窄长,如何突出漂亮的石眼和美丽的石质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一幅“浮生闲”的画面跃然眼前,在青青翠翠的竹林中,一位神情悠然,开怀而笑的老翁,手持一把烟枪,把玩几只可爱的小龟,那小龟正是利用天然石眼雕刻而成,另一边是林中开阔之地-线条清晰的砚堂,这样让整件作品即有写实之意,又有浓浓的砚味。看到“浮生闲”的画面,你心头之结会舒展开来,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延伸到终日奔走忙碌的现代人,在茫茫人海中浮沉,偶尔抽空闲散心,实为难得。
砚雕不是画画,画画是空白画纸任你随意性的挥毫泼墨,而砚雕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上“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如何把生话中一些不起眼的事物化为神奇,让人叫绝,取决于设计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