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母庇民、六祖弘法、包公治端、铁军叶挺……”,肇庆九百年的历史人物和古建筑风貌如宋代清明上河图般栩栩如生,鲜活在我们面前。以“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端砚” 为载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砚都——肇庆的古今神韵与辉煌成就,九百年美丽乡愁,得以淋漓尽致呈现。而在该砚制作背后则是我市老中青三代传统制砚艺人默默的匠心奉献。
挑选精兵强将与时间赛跑
宋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亲书“肇庆府”三字赐予肇庆,寓意开始带来吉庆之意。肇庆之名自此始,现时已经过去九百周年。为纪念府城命名九百周年,今年年初,肇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制作一方“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端砚”,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并将这光荣任务交给肇庆市委宣传部负责,具体由肇庆市端砚协会实施,要求在广东省十五届省运会开幕式上展出。
从接受任务到省运会召开,仅五个月时间。如何准时、高质完成此项艰巨任务?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超越为目标,以创留芳百世精品为己任,但却必须沉下心精雕细琢的制砚大战迅速拉开帷幕……
肇庆市委宣传部马上组织市文化界精英和端砚界大师进行设计,这个重任自然落到了中国文房四制砚艺术大师、肇庆市端砚协会会长梁弘健身上,他在听取大家意见后与肇庆画院画师林伟海立即开始着手设计。广东省端砚协会会长王建华,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刘演良、梁焕明、程振良也都积极参与。
九百年历史长河,九百年山川变迁,九百年名城兴衰,加上领导的意图与要求……如何融入这方砚中呢?大师们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不断修改设计初稿,直到雕刻开始和进行时,也不断完善,祈愿能尽善尽美。
为了给雕刻团队足够多的雕刻制作时间,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梁弘健带领设计团队到肇庆市各景点实地写生,整个春节期间他们都泡在工作室。经过反复推敲,确定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绘制了初稿。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启宁和老领导梁志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组织肇庆文化界人士对初稿进行认真的研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并最终确定了“一城、二府、三桥、四塔、五教、七星、八景、九鼎”,以及肇庆现代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为载体,展现肇庆古今神韵与辉煌成就的创作主题。4月20日,经过多次修改的设计图稿终于通过。肇庆市端砚协会马上挑选精兵强将,由端砚界老中青雕刻名家组成攻坚工作团队,毅然受命。雕刻的人员包括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历届端砚技能大赛冠军、工艺美术师:莫少锋、钟子健、孔凡湛、郭树炎、郭树聪、程振业、钟元章、叶辉南。王建华会长、梁思勇秘书长负责统筹,为制砚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4月26日开工仪式
在攻坚工作团队成立后,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启宁对市端砚协会提出要求:要高度重视“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端砚”制作,不负市委、市政府重托,利用端砚这一“国宝”充分展现肇庆九百年光辉历程和新时代发展经济成就。一定要按精品打造,今后放在肇庆市博物馆成为肇庆的“镇城之宝”。成为肇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培养市民素养和文化自觉的重要推动力量。江启宁还指示市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密切跟进该项工作,宣传部副部长周文杰多次到制砚现场了解进展情况,为协会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制砚工作进展顺利。
如何选取这么大又品相合适的端砚石?这是决定此砚成功与否的关键。今年64岁的市端砚协会会长梁弘健身体力行和协会工作人员爬山5个小时去看石选石料。此间艰辛只有亲历过程,才能体会个中滋味。原石采自西江羚羊峡斧柯山青花岩籽料,是端砚石中制作大砚的优质砚材,重达6吨的原石从高达三百多米的山上运下山,只能用人工加拉索,一点一点拉移,整个过程足足用了42天。
大国工匠追求的气魄与细节
一方精品端砚的制作,往往呈现的不仅是高超的雕工技术与上乘的石品,还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传统艺人的专注与手工艺术的精髓。
巨砚雕刻制作场所位于端砚文化村,肇庆大桥底,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面积约100平方米。地面是泥土,上面是隆隆车声,四周用竹杆搭架加围挡胶布。在炎热的盛夏,工作环境经常达33到36摄氏度,炎热加雕刻造成的硝灰,经常是一脸汗一脸灰。而适逢台风季时,常常又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傍晚是飞蚁和臭虫到处飞。为了节省时间,请专职厨师煮饭,在工场解决食饭问题。往往大雨吃饭时,吃着吃着脚下已泡成小水塘,而饭菜也有雨水飞溅进来。大师们都会打趣地说:林叔煮的饭菜香呀,好吃得停不了口!环境的恶劣、炎热和风雨都阻挡不了制砚人如火的创作热情。
制作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
巨砚虽长,但工作面却容不下8人同时进行,为了争取时间,艺人们分成日夜两班,24小时不间断雕刻。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变成了端砚雕刻人工作常态。钟子建负责局部构图的人物、树、山石等生活场景的雕刻。由于砚石部分软硬不同,同时要与会长构图完美结合、融会贯通,往往要精雕细刻,小心行事,经常加班到深夜一点钟。而叶辉南主要负责砚中央的宋城雕刻部分,雕刻时硝灰洒落会影响到砚四周下面工作的人,为此选择晚上经常通宵达旦地精细赶工。莫少锋负责雕刻砚的铭文、远山和砚的拓片。由于是大砚精雕,往往要用人体去就砚,或趴、或跪、或蹲地雕,甚至在地下挖一个深坑,人要半坐着刻铭文,会特别的累。
梁弘健会长一天两次现场指导雕刻工作。晚上要构图为让雕工们白天雕刻,一般晚上7点半工作到晚上12点半。他对构图要求极严,力求做到最好。比如为了让宋城卷云流入砚堂显得生动飘逸、融为一体,他足足构思了三晚,画了擦、擦了又画,直至满意才让雕刻。由于操劳过度,期间梁弘健病倒住了几天医院,但每天吊完针又急急往工场跑。
程振业表示:整个砚雕刻得精细绝伦,有的柳树雕得如牙签头一样小,建筑瓦面细密,人物栩栩如生。创作团队年纪最大的已是85岁,最小的是90后。大家通力合作,可谓亦师亦友,互相包容,技艺得到很大提高。莫少锋则认为,大家精诚合作,奋斗一线,体现了艺术价值和人生的价值。
一方端砚浓缩九百年文化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 “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端砚”以巧妙的构思表达了对肇庆府城九百年文化的理解,所表现的物象,不论山川、村落、人物、卷云、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都恰如其分,物象与形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浑然一体。肇庆九百年文化跃然砚上。
这方大砚长295厘米,宽159厘米,高55厘米,重约6吨,材质为西江羚羊峡斧柯山青花岩籽料。砚面融合了一城、二府、三桥、四塔、五教、六俊、七星、八景、九鼎。并以宋代兰亭砚为主要表现手法,采景以宋代清明上河图手卷式展开全景,表现肇庆城市历代文化的延续传承以及“山、湖、城、江 ”为一体的宜居宜游形态。
纪念砚一是以宋城为中心,宋城为砚堂,同时反映宋城四门(东宋崇门、西镇南门、南端溪门、北朝天门)。二是以西江小三峡环抱端州。雕刻大鼎峡、三榕峡、羚羊峡(羚羊峡有峡峙、端溪、老坑、坑仔、麻子坑、望夫归、裴公十九桥)。三是以肇庆八景(龟顶松阴、白沙夜月、宝月荷香、披云鹤舞、崇禧宝塔、江楼晚眺、羚峡归帆、星岩烟雨)为衬托。四是以星湖(摩崖石刻、水月宫、五龙亭、三仙观),鼎湖(庆云寺、飞水潭、九鼎),四塔(崇禧塔、元魁塔、巽峰塔、文明塔),三桥(西江大桥、肇庆大桥、阅江大桥)为景托;五是以古建筑群(包公文化园、白沙龙母庙、梅庵、丽谯楼、两广府衙、文庙、阅江楼、披云楼、牌坊)以及有标志性的新城市建筑相结合。
砚的两侧以宋徽宗瘦金体“肇庆府”为题,镌刻肇庆建城900周年赋。以阴刻浅刻的方式展现历代宋城平面图以及分组展现龙母、六祖慧能、莫宣卿、包拯、利玛窦、叶挺等合约40个历史人物。
肇庆市星岩书院院长谢远谋为砚撰铭:“愷愷府城,雄起南粤。拥湖倚嵩,大江环阙。贡砚扬名,匡文立碣。未罔初心,风行蔚接。九百华年,万千伟烈。肇庆开新,与天同烨。”
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启宁对“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端砚”这方作品和市端砚协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肇庆市老中青三代传统制砚艺人在整个雕刻制作过程中,闻鸡起舞、昼夜兼程,顶烈日、冒风雨,每天工作24小时,为纪念砚的制作呕心沥血,体现了工匠精神。该纪念砚雕刻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人物和建筑跃然而出,活灵活现,突出了肇庆特色,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乃至整个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纪念砚将于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期间作为肇庆的标志性展品在肇庆新区商务中心展出,向全省的观众展示肇庆独特的岭南文化和端砚非物质文化制作技艺。
一砚镇城,千秋壮美。今天的肇庆,古郡焕发蓬勃生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们正以泱泱大国的工匠精神创造着中国砚都绚丽多彩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