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眼”的乐趣

2020年01月06日 11:42

“追眼”的乐趣

柳新祥


一方出自名坑的端砚,如果有一颗或几颗天然石眼,就显得格外的珍贵。它在砚雕作品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端砚增添无限的艺术魅力。当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总让人愉悦、入迷,甚至陶醉。给人一个回味和浮想联翩的空间。

然而,石眼的形成,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结构非常神迷奇特,它的神秘感也是让人难以预测的。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为了把作品表现得更完美,经常为“眼”而苦思冥想,酸甜苦乐之味,一言难尽。

《双龙腾飞砚》(见图)是笔者创作的一方得意之作,它采用名贵的坑仔岩石料雕制而成,形状自然、浑厚、古朴。砚面上设计砚堂为月,似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砚堂上面雕双龙在空中遨游,徜徉在祥云薄雾之间,一颗颗天然石眼交错散落,如群星拱月。整方砚显得高雅别致,庄重。然而,就是这方珍贵的端砚因“追眼”而让笔者经历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砚雕技艺大挑战!


de80529ca354422669c6eeec93bde4cbd286380c.png

《双龙腾飞砚》


所谓“追眼”,就是要把石层中的眼全部挖出来,让它的美感尽情地发挥出来,提高它的艺术及经济价值。要“追眼”,首先要会看眼,有经验的制砚人,会从石质的粗细、石眼的特征及石纹的结构来判断,根据“眼路”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有眼还是无眼。当时笔者拿到这块石料时,只见砚面上零星散落着几颗高低不平、绿豆大小的黄色小眼。按照原设计图,只是按一般制作程序进行,当雕刻到一半时,一堆小眼隐隐约约呈现出来了,我用刀轻轻铲了下去,眼越铲越多。“二十、三十、四十颗……”我高兴而得意地数着眼,心想:“难道砚石下面有眼窝......”

凡是制砚人都知道,“追眼”也就如同玩“赌石”之游戏,谁也说不准石头里有没有眼。石眼越多价值就越高,按理说,象坑仔岩这样好的砚材上有几颗或几十颗眼,就很难得了,更何况已经“追”出四十多颗眼出来,说实在的,我已心满意足了,如果继续“追”下去一旦“赌”输了,浪费了时间不说,也破坏了整方砚的设计制作效果,砚也遭报废,更是得不偿失。但是,“追”还是不追我总是犹豫不决,心里充满着矛盾。

关于寻眼的技巧,我国古代制砚师们早就对端砚石眼有不少研究和精辟论述。据史料记载,宋代李之彦在《砚谱》中说:“石之青脉者,心有眼,嫩侧多眼,坚则小眼。” 唐询也在《砚录》中说:“石眼布列于砚,或如北斗或如五星心房之形。”根据这样描述,笔者从文中得到“追眼”启发,按我三十余年的制砚经验看,从石眼的纹路结构判断,石层下面一定有眼窝。于是决定孤注一掷:“追!” 立刻脱下上衣,光着膀子,左手抓凿,右手拿锤“的的笃笃”地又在砚石上寻找石眼。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追眼的工作顺利进行着,但我的心里还是在“砰砰”直跳,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一种强烈的寻眼欲望由然而生。两只大眼睛紧盯着砚石,期盼石层里眼窝的出现......

手中的铁锤在不停地敲打在雕花凿上,发出“咚、咚”的声响,手中的刻刀在不断地换转,大凿小凿放了一堆,锋利的刻刀在石面上铲过不停,寻找眼的迹象。粉尘随着微风在空中飞扬,敲打的石碎和粉尘不停地迸在我的脸上,不一会儿,脸上除了二只眼睛还能看到石头外,头上身上一片灰白,整个人似乎像个泥菩萨。

突然,一颗蚕豆大的米黄色石眼出现了,接着又挖出了一堆眼。好家伙!眼窝真的出现了!我尽量压制住激动情绪,小心翼翼地把每一颗眼铲出来,露出层层圆晕。“一刀、两刀、三刀……”不停地用湿布醮上水,轻轻地擦抹眼面,这样的程序不停地重复着,害怕多用一刀或错用一刀将“眼睛”铲去,直到让每一颗石眼完美地显露在砚面上,我才放松紧绷的神经,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工作进入了尾声,我用水冲浇砚面上的泥浆,一颗颗石眼完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圆的扁的;黄的绿的…如北斗星辰,耀眼夺目。我又高兴地数起来:“……五十、六十、七十、八十颗!……”天哪,在不到巴掌大的石层中竟然挖出八十颗石眼!我欣喜若狂,激动得跳起来。

《双龙腾飞砚》的出色完成,是笔者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果。通过这次“挑战”学到了许多以前从未学到的东西创作虽然艰辛,但也让笔者在砚雕艺术的殿堂里找到了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