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端砚制作的化瑕利用
2019年11月12日 15:34
谈谈端砚制作的化瑕利用
孔凡湛
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根据端砚的工艺特点,要制作出一方可用可赏的好端砚,需要经过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主要工序。由于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大自然鬼斧神工,少不免在端砚石上留下各种痕迹,好的花纹在端砚里称为“石品”,不好的或者是有碍使用的花纹称为“瑕疵或者石病”。在雕刻端砚前,砚师们都会对砚石进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将砚石中的瑕疵变成无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艺术价值,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因型造势”,除了传统砚形砚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可以说是将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
一、如何理解端砚石里的瑕疵
“瑕疵”原指玉的斑痕。本指玉的疵病,比喻微小的缺点,后泛指一切缺点。在端砚里瑕疵主要是有碍使用(磨墨)或者有碍观瞻的石病,主要包括火捺、黄龙纹、虫蛀、翡翠、白鹤屎、五彩钉、朱砂钉、油涎光、水线、铁线、针孔、顶板和底板等,石疵入堂中部均对下发不利。此外,部分端砚石品类比如金银线等如果出现在墨堂中也会对下发不利,如果出现在砚堂中只能称之“鸡肋”-去之可惜,留之无用,本文的观点还是建议去掉它,毕竟砚以用为上。
二、因材施艺,化瑕利用
(一)端砚的制作过程
一方好的砚台的制作完成是需要很多道工序的共同协作,其实每一道工序都十分重要,砚石开采回来之后,需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成为一方砚台,好的砚石经良工处理后,犹如锦上添花,价值倍增,而每道工序都得讲究慢工出细活,马虎不得。主要工序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打磨、配盒等。制作端砚的每一项工序都非常重要,不得丝毫马虎。如果好砚台按10分计算的话,3分是砚材石质,3分是形制设计,3分是制作雕刻。可见制作雕刻占的比重非常大,我在创作作品时比较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用好砚材,选好砚材是成功的第一步。二是形意结合,题材与砚材要协调。三是工为形施,雕刻要得画意。四是虚实结合,层次分明有别于其他雕刻手法。只要掌握了这种技法和创作要点,作品意境、刀法就会水到渠成。
(二)化瑕利用
端砚艺术经常提到“因石构图,因材施艺”,我理解是“端砚雕刻是有目的的艺术加工手段,一块端砚石材经过雕刻艺术加工,会把这块砚材变成艺术品。或者说使其变得更加完美,有如锦上添花。经过艺术加工和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完全不同。因此,因材施艺的问题是端砚雕刻的关键问题”。而化瑕作为“因石构图,因材施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瑕利用贯穿于端砚制作的每个工序中。一是石出天然,所以在采石选料的过程中必须去劣存优,无论是哪一个坑口的砚石,尽量选取无劣无烂无虫蛀的砚石作为砚材,用选“材”的锐利眼光选“石”。例如麻子坑砚石多虫蛀和水蛀,有“十麻九烂”的说法,所以在选材石凡是遇见多虫蛀和水蛀的麻子坑石料即不选为砚材,其他坑口的选材方法相仿。二是选取适合制砚的石料,避开瑕疵与不可制砚的部分,从石材表面就能分辨石质优劣,并能知道石料里面大概有些什么石品花纹,再决定取舍。在原始阶段把瑕疵去除。例如:砚石侧面有翡翠点,或翡翠带,那么凿下去很可能会有石眼;两侧若呈微白色,周边又有胭脂晕包围着,那么里面可能有鱼脑冻或蕉叶白;砚石侧面出现“鸡腿纹”则可能是端砚的石肉所在位置。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根据砚石的纹路走势确定制出正裁的砚璞,尽量避免制成侧裁的砚璞。三是化瑕得好不好关键看设计,“因石构图,因材施艺”,看砚材需要先“三看”,一看砚堂的位置,二看石品的位置,三看瑕疵的走势。在构思的过程中,根据砚石的石质、石色、石品花纹、砚石的大小和自然形状做出不同的思考和判断,构思出不同的砚形和雕刻风格,最后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端砚作品。但是化瑕不等于“画瑕”,化瑕需要用艺术化掉瑕疵进而形成美感,而“画瑕”只是简简单单在瑕疵上画画,简单地为化瑕而做工,这样反而把瑕疵放大,更显得笨拙而丑陋了。
(三)化瑕的技法
1.补缺式化瑕。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古砚台方面的深入了解,端砚资源的相对紧缺和珍惜,人们都惜石如金,希望在围料制璞的过程中不伤石少耗材,从而导致在制璞过程中出现缺角缺石的情况,这些情况在端砚中非常常见,这就需要砚师在雕刻的时候在缺角缺石处加以施工。比如最常见的补缺方式是在缺角处施以云纹或水纹。如我的作品:老坑《鱼化龙》(见附图1和附图2),就是在砚面缺石的低位出创作出一条鱼龙,利用鱼龙伏于此处,完美化瑕。
2.象形式化瑕。砚石的瑕疵有时会巧合地形成一种形状,或是仿生物、或是仿器物。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人在设计作品时,将他们生活环境中熟知的动植物、山水、祥云类题材艺术升华后刻上砚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化瑕于无意之间,让赏砚者入目处只见工艺而不见瑕,仿佛“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我的作品:《宝瓶砚》尺寸13×8×3.5CM(见附图3),充分利用砚材的特征,巧妙地裁切成宝瓶形状,并在瓶口雕刻出鱼跃宝瓶的美丽画面,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3.整体性化瑕。即是对瑕疵处不做工,而是利用整体性构图把瑕疵化于无形之间,让赏砚者发挥想象思维,想象出瑕疵的象形之处。比如制作鱼龙戏珠砚,所戏之珠可以用石瑕充当,比如翡翠之类。又比如黄龙纹可以作为雨后之彩虹、翡翠斑画作竹子之类。
三、瑕走砚成,美伦美焕
瑕疵与砚台的工艺既对立又统一,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从砚材到砚台,工艺加工就是“桥梁”。有时瑕疵往往可以激发砚师们的想象力,提供创作灵感。
(一)我创作的作品老坑《鱼化龙》(见附图1和附图2),选上等优质老坑石材制作,规格:14.3×12×15CM,此砚不拘泥于传统砚式,随石取型,用鱼化龙和鱼吉祥题材入砚,运用了浅薄雕刻技法,施刀简洁、精湛,整个砚画从背面开始入题,巧妙利用砚背的老坑石眼,在石眼旁缺石出雕刻两条栩栩如生的鱼,展示鱼吞珠后,一跃化为正面的伏于斜坡的鱼龙,此处既能保留珍贵的老坑石眼,又能化解石眼在堂的不足,砚池上面保留天然之处,像烟像雾像云,使人无限遐想,恰到好处,整一方砚犹如一幅恢弘画卷,把鱼化龙的故事跃然砚上,提高了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另一方作品坑子《松鹤延年砚》(见附图4和附图5)规格:17.5×11.7×3CM,选优等天青浮云坑仔石材制作,本砚正面为尽量少耗石材,保留了部分底板在顶部并利用仿古纹饰制作砚池,背面利用石瑕另辟蹊径,以松鹤延年这一吉祥题材入砚,以整体性化瑕方式,把底板的图案想象为阳光穿透云层的画面,用瑕而不拘泥于瑕,化瑕于国画之中,是砚是画,栩栩如生,让人入眼不忘。
作品之一:老坑(鱼化龙砚)14.3×12×15CM
作品之一:老坑(鱼化龙砚)背面14.3×12×15CM
作品之二:麻子坑(宝瓶砚)13×8×3.5CM
作品之三:坑仔岩(松鹤延年砚)正面17.5×11.7×3CM
作品之三:坑仔岩(松鹤延年砚)背面17.5×11.7×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