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雕世家 非遗传承——记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焕明
2019年10月10日 20:54
何初树
走进中国端砚界首家私人博物馆――梁焕明端砚艺术博物馆,接触他的一系列端砚精品,穿过历史的尘烟,追寻梁氏砚雕世家传承人走过的足迹,一条脉络日渐清晰地映入人们的眼帘。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梁焕明的高祖梁材,曾祖父梁耀南已是遐迩闻名的琢砚高手。梁耀南曾于光绪年间在广州诗书路开设“懋隆”砚铺。以阴阳双刀技艺雕刻出来的端砚精美绝伦而蜚声四海。慕名前来求购、预订者客似云来,门庭若市。梁氏家族砚雕,早已历代相传。后传祖父梁北泉,其父梁少芬,至梁焕明已是第六代了。
端砚雕刻技艺,向有传承体系。梁氏家族砚艺技法中最具特色、也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祖传绝技“阴阳双刀”。 砚雕“阴阳双刀”技艺经过百年的磨砺,其核心是“锋”——刀锋。在操刀制作端砚时,垂直下去的一刀称为阳刀,这是主刀,是线条定位与定性的关键。随即,使用斜侧一刀作为辅刀,这是对前一刀有力的补充与配合。主刀与辅刀互为衬照,又相辅相成,线条的变化最终靠双刀的开展与互补来完成。“阴阳双刀”砚雕技法要求制砚者在“气”、“力”、“神”这三方面都要精妙配合,恰到好处。这双刀起锋的浅雕刻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端砚石那珍贵的石材,使雕出的线条清晰流畅。其代表作是“水云龙”。水是生命之源,梁氏雕刻的螺旋水纹细如发丝,难度甚高,每刻一圈都要屏神谛息,一气呵成;否则,线条就会断开。祥云乃是吉祥之物。雕刻的云似宝塔般层层叠叠,缭缭绕绕。要么是流荡舒展,飘逸潇洒;要么是飞涌磅礴, 气壮山河。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梁氏雕刻的仿清瑞龙,威风而不凶悍,勇猛而不怙恶。有些是潜龙在渊,沉稳蓄势待奋腾;有些是龙跃九霄,嘘云喷雾作霖雨。用此刀法雕出瑞兽、山水等作品同样是古朴率真,浑穆雄郁,一扫柔靡之习。物像的高低、远近、深浅,对比鲜明,相得益彰。创造了引人遐想的立体空间,营造出高远空灵的艺术效果。
10多岁时,梁焕明就在他祖辈和父亲的指导下进行端砚的制作,承传梁氏世家的雕刻绝技,也曾到砚坑去采过石。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梁焕明进入白石生产队端砚厂,在继承家族的砚艺雕刻方面,吸收黄岗各雕家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和钻研端砚技法。
到了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传统文化重新回到人们身边,白石村民逐渐带着制好的砚到外地出售,梁焕明也开始挑着自己雕制的砚台去北京等地方售卖。
他说:“北京、苏州一带和成都、昆明等地方我都去过,那个时候火车票很便宜,不然怎么有能力到处去卖砚台。”他数着去过的地方,往事在心中一一闪过:“那时人生地不熟的,一个人出外谋生确实挺难的,不过这也是一种学习。在北京等地我接触到各地的砚台制品,可以借鉴提高,同时又能摸清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梁焕明回忆说,那时北京的荣宝斋是全国各地名师制作的名砚集散地。他把到那里销售端砚也看作是极好的学习机会。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端砚需要有创作源泉,而很多创作来自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实践。
1977年,机会降临到梁焕明头上。广东省外贸出口公司需要修旧砚的制砚专家,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梁焕明其制砚能力已得到大家的认可。他对传统题材的图纹砚式、自然物象的表现手法、主题境界的表现形式均达到十分协调的水准,因而获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来到外贸出口公司工作。
当时,主持旧砚出口工作的是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物鉴定专家曾土金先生。曾先生是著名的古端砚鉴赏专家,对端砚有极深的研究。梁焕明把这看作是进一步提高自己技艺水平、向名家近距离学习鉴别名砚、古砚的极好机会。为此,他虚心好学,勤于动手,积极思考,正是他的这种好学精神感动了曾土金。曾土金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古人留下各式各样的斗方砚、圭形砚、凤池砚、太史砚、辟雍砚……每天似走马灯般在梁焕明眼前出现,专家对那些古砚特征与蕴意深入浅出的阐述他记于心中。三年多来,经梁焕明亲自修补的古旧端砚成千上万方。特殊的工种,特殊的经历,这为他深入研究古端砚深厚的文化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段,梁焕明回到端州,主管白石村生产队端砚厂的业务,又走南闯北,广泛精研省内外各大砚雕流派的技法,博采众长,汲取各地精华,既学得深入,又能够跳出来,不受固旧技法的束缚,拓宽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当年,他在白石生产队端砚厂教了不少徒弟,还主持建造对发展端砚业有重大贡献的清代名人张之洞碑亭。
梁焕明端砚艺术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古砚精品。梁焕明对古砚的皮壳、底铭、坑别,顺手拿来已能分出天地。
梁焕明谈起古砚鉴别时颇有心得:“从一条线条就可以辨别古砚的真伪,古砚的线条流畅,手感柔滑,非常舒服;而民间许多仿古砚较为粗糙,虽然线条笔直但不顺畅,没有圆滑的手感。这是因为古代制砚是雕刻、打磨同时完成,现代的人已分工合作,这样效果就很难达到了。”这番话,如果没有相当丰富的鉴别古砚的实践经验,是无法领悟其中奥妙的。
梁焕明自办端砚厂后,日本、韩国等大客商蜂拥而来,要求他制作仿古砚;而梁焕明以其产品款式多、工艺精获得对方的青睐。他所制作的《苏轼丛星砚》、《阮元云龙砚》、乾隆题铭的《凤池砚》、《兰亭砚》则被国家和诸多知名的省市博物馆所收藏。
出于保留和传承历史文物的需要,肇庆市博物馆曾指定梁焕明大师将馆藏的一批知名古砚进行摹仿制作。梁焕明早得名师点拨,又通读了《西清砚谱》等古籍,通晓古人制砚技法,很快就仿制出古砚,其形质、神采、气韵与真品达到一致。梁焕明无可争辩地成为端砚界仿制古砚第一人。
随着端砚业的蓬勃发展,梁焕明深切地感到:离开对传统艺术的保护继承,参与艺术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了“源头”,也要有“活水来”!历史是先人写的,不能躺在祖辈的功名簿上自我陶醉。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要使传统的端砚艺术永葆特色,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揉合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它具有时代气息。
端砚是岭南十大文化名片之一。端砚制作技艺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传统、教育价值、文化内涵、科学原理。传统端砚造型和纹饰反映出历代制砚艺人的审美情趣和砚雕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一门独特的艺术。古端砚偶看造型与刀法比较简单;而细察,则知其布局疏密有致,线条圆润流畅,简洁明朗,格高品逸。每方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都是先人洞察天地、以象征手法寄予寓意的产物。
这种具有神奇色彩的端砚雕刻技艺,即使在梁氏家族中也没人能够像梁焕明那样运用得出神入化。
梁焕明大师说:“刀法千古不易,这是技法的本质,重在法则的运用增添时代气息。”基于这种认识,他的作品,不论图案夔龙纹、凤纹、双钩纹、回纹、万字纹、缠枝纹,还是山水、走兽,多以此刀法为主。
为了表现物象的质感,梁焕明在创作砚雕作品时,强调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线条精美细腻,挺健端秀,近于中国绘画的理解用线,流畅洒脱,飘逸空灵。现在,梁焕明大师“阴阳双刀”技法早已突破前人之规限,在传承的基础上让这种刀法大放异彩,被梁氏家族视为骄傲。
端砚制作是以个人修养、学识、人品与技艺同时修持通达,将客观物象转化为心象,将心象升华为“刀象”的过程,方能达致“物我交融”的臻境。。
深邃的思考,打开了心灵的通道,梁焕明除了在文化内涵的创新外,在雕刻技艺上,还要进行大胆的探索,一是造型上的创新,二是纹饰上的创新,三是在传统造型和传统纹饰的组合创新。这样,祖辈教下的独门技艺,就能脱去了俗气,荡出新风,露出神韵,绽发新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学习。
夜阑更深,不管是炎夏盛暑,还是数九寒冬,辛苦劳作了一天的梁焕明总是在灯下伏案夜读,临摹书画。四周的能人也是他的老师。2008年,梁焕明如愿以偿,有机会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文房四宝高级艺术人才研修班”学习,并取得了由校长亲自颁发的结业证书。
近年来,梁焕明大师实现了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对接,广拓思路。其端砚作品形制与题材浑然一体,内蕴沉雄更有艺术张力,在业界有“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赞誉。他是端砚界首位在国家工商局、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个人品牌商标――“水云龙”。他先后有30多件代表作荣获国家和省级大奖,其中“百鸟归巢砚”、“百福砚”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些年来,梁焕明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佳作甚多,得奖无数。《百鸟鸣春砚》和《百福砚》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砚坑图砚》、《金猴献桃砚》、《莲年有余砚》、《日月龙腾砚》也是他的得意之作。而《天马银河砚》更是其经典之一。
一次,梁焕明见有块砚石石品十分丰富:上半部的蕉叶白恰似天上飞荡的流云。横贯砚面的碎冻,有若波涛汹涌的天河。这令他激情澎湃,这砚石该雕什么呢?光是在砚石上雕刻传统的花鸟虫鱼或鹊梅云龙,已不足以将其石品发挥,电光石火撞击之后,一个想法浮上了梁焕明的脑海:这个年代,百业俱兴,如万马奔腾。这次雕马,并且雕的是天马!
一位老朋友好心劝他:“别去踩地雷。搞不好弄巧反拙,毁了自己的声誉。”人们都知道,画马难,而在石头上雕刻马更难。以前,在端砚上雕刻马匹是很少见的。因为艺人既要懂得马的骨胳结构、肌肉、解剖,还要把握马的形态、动感与神情。
勇于探索与尝试的梁焕明决定挑战自己,迎难而上:没有创新,端砚艺术就难于发展。
梁焕明大展身手,阴阳双刀上下翻飞,左右回旋,如天龙游弋,又似彩凤穿梭,深浮雕与浅浮雕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几个月后,《天马银河砚》脱胎而出:八匹天马踏着银河上的飞浪在纵情驰骋。有的昂首扬鬃,有的撒蹄奋蹄,有的仰天长嘶……砚堂上鲜艳的火捺像天上的彩虹,中部绚丽的翡翠似涌动的彩云。上部的蕉叶白如同飞掠的流云,与在天河驰驱的天马衬托,营造出风吼雷鸣、云涌星驰的气氛。在无声的砚石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使静止的画面呈显出无比的动态,动感与美感撩人情思,成为一件天人合一的作品,正是天马无缰驰万里,银河有渡耀千秋。2009年此砚在由中国商务部、中国文化部等权威部门主办的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的金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历史的演进,它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是世界各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杰出创造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与其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和精神支柱。倘若不对此进行传承和发展,这种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式微、断层甚至湮灭消亡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中。
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
唐代诗人刘禹锡作诗赞曰:“玉蜍吐水霞光静,彩翰摇风绛锦鲜。此日佣工记名姓,因君数到墨池前。”当一个人突破了刀法之规,达到“物我交融”之境界,众多制砚人“因君数到墨池前”便成自然。
按中国的旧传统来说,祖辈技艺传承的对象是父母对子女或其他亲属的血缘或宽泛亲缘关系。通过这样的世代沿袭而将技艺一代代地往下传的。况且,家庭中的祖传技艺是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
梁焕明觉得,民族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传承人,自己创办的华兴端砚厂又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自己要打破狭隘的个人家庭观念,有责任,有义务将祖传技艺这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改变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风格特征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智慧因子”,传授给更多的制砚人,让他们的制砚技艺方面更上一个台阶。
梁焕明打破了绝技在族群内部为主体的“本源性”传承方式的桎梏,2012年秋,在白石村举办了既简朴又隆重的收徒仪式,一次招收徒弟75名,实现以族外人为主体的“外源性”传承,让他祖传的砚雕技艺更为广泛地传承下去。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砚鉴定专家曾土金作主礼。梁焕明这次收徒的宗旨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公开向徒弟们展示传授,一传、二帮、三带,薪火相传,共同进步,将端砚事业发扬光大。与徒弟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平等和谐,合力发展,向徒弟们强调学艺要先学做人,做人要诚实正直,学艺要虚心刻苦,当面无私地将祖传制砚技艺阴阳双刀言传身教地传授给他们。这一次收徒,国内外的电视与报刊都作了报道,影响很大,在业界放出了许多正能量。
在端砚这领地里,一批砚界精英仿若无缰锁禁的天马,摆脱各种桎梏,在创作技艺上你追我赶,奋发向前。
梁焕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路上,正在作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