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大师》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专访
2019年06月06日 11:00
在端砚行业里,他被称之为泰斗,他更是端砚的一张名片。他是砚界的第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首个被亚太手工业组织授予砚界行业的“亚太地区手工艺美术大师”。他早年的作品《百鸟鸣春》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购藏;《周总理诗词砚》作为邓小平出访日本赠送国家领导人的国家礼品;《南粤花开砚》,作为广东省省长赠送给外国经济顾问的礼品。2016年12月,他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总工会授予首批“南粤工匠”,他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主人翁: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名誉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端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美术大师——黎铿。
黎 铿
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名誉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端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1945年生于广东肇庆的一个教师家庭,由于当时物资紧缺,家里经济条件差,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作为长子,17岁的黎铿离开了学校,来到肇庆市工艺厂当上了一名临时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当时就叫我去了工艺厂,当时的工艺厂是有名的“工艺美术厂”。肇庆有三大名厂:肇庆市工艺厂、肇庆市仪表厂、肇庆市电机厂。当时能进入工艺厂已经是很光荣了,当时进入工艺厂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进入端砚行业,一般都要到砚坑去锻炼,一要看你的劳动态度;二要看你有没有能吃苦的精神。我当时是1962年5月去到了麻子坑。
在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跟着师傅罗星培一起到荒郊野岭外的砚坑学习取石,拿着采石工具在砚石坑洞里凿挖,学习观察分析石脉,辨别优劣石品,鉴定石性、石质等砚石的基础知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因为你既然进入端砚行业,你必须要知道材料是怎样来的,体验到一块好的砚材是来之不易,藏之为宝。现在回忆起来,都是感概万分的。当时的交通不是很方便的,我记得当时候肇庆没有船坐的,撑船落到砚坑 和罗星培师傅,几个老艺人、采石工一起,当时看到砚坑这么荒凉,自己都怕了。我记得当时有部电影《云雾山中》,当日刚下完雨,下午3点多撑艇到位,我一看,里面灰蒙蒙一片,阴雨连绵,自己真的害怕,真的想不做了。自己觉得,自己爸爸的学生介绍来做,不做又不好,只能咬着牙根吧,这样就开始了我的端砚生涯。当时很荒凉的,米要担上山,水要在坑底担上去,石头开采出来又要抬下山,真是苦不堪言。但为了一种追求,自己为了一份工作,苦中作乐,这些是一言难尽了,住也没有地方的,是用树木搭棚、用布遮住,下雨又钻进砚坑睡觉。
就这样,黎铿就留在了开采矿石的砚坑,这段艰苦的磨炼,不仅让他知道了采石的艰难,更让他明白了:这些石头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不用心设计、雕刻,就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这对黎铿日后的端砚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3年9月,黎铿结束了一年多的上山采石磨炼,正式进入到肇庆市工艺厂当工人。当时的肇庆工艺厂是一个综合性的国有企业,厂里有端砚、象牙、檀香扇、红木和编织等车间,共有几百名的员工。黎铿进到厂里的端砚车间当学徒,师从端砚艺人罗星培,正式开始学习端砚雕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做学徒很辛苦的,以前六十年代,没有什么机械,不像现在有很多电动的机械。当时全部都是靠手工的,一块石头在砚坑取回来,你要亲自去凿开,画好砚型,再一凿一凿地凿开,工作量很大,蹲在地上很辛苦的。一个砚胚都要凿两三天蹲在地上,而且当时的工具都是手工做的,工欲善必先利其器,又要整凿、整工具,砚胚如何做出来,都是一刀一凿地用手工做出来。师傅坐在隔离,自己做到不懂的,就让师傅来指点,师傅就帮你修改,然后叫你应该怎样怎样。学徒一般要三年才满师,满师后还有一年 是“挨师”一年,就是师傅还要指导一年,然后再经过考试,那么就正式可以独立操作了。
经过一年的上山采石、三年的学徒,再加上一年的锻炼期,通过五年的学艺,黎铿终于可以独立操作,自己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作品了。正当他认为自己可以出师,暗自欢喜的时候,有一件事却让他尴尬不已。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我记得有一次给师傅笑话了,我当时雕刻了一条壁虎,师傅一看,说怎么做成这样子的?我问怎么了,师傅说,你做的像药材铺里的一样。意思就是说不生动,就是一条直的。当时在车间笑话我,非常尴尬。
经过这件事以后,让黎铿清楚地认识到,一块砚石,如果要雕刻得精细、准确、流畅、栩栩如生,就一定要用心观察,要做到线条细腻、繁而不乱、繁简得当,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黎铿吃睡都留在了车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以前我们年轻时没有现在生活多彩,晚上在车间睡觉,晚上拿着师傅白天雕的砚揣摩,为什么师傅要这么做的、怎样的雕刻、布局,我们是很用功去学好自己的技艺。
为博采众长,他还经常和厂里等其他门类的雕刻工艺师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当时六十年代,有一大批致力于工艺美术发展的青年,都进入了工艺厂工作。当时的比、学、赶、帮、超,大家没有那么多私心杂念,都是全心全意去学艺,努力跟师傅去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就评先进,大家都希望评上先进分子,所以当时的气氛对于我们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家一起讨论,年纪相仿的一起切磋,我也到象牙车间看雕象牙,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象牙的也到端砚车间看雕端砚,端砚也为什么要这样雕刻呢。这样互相交流、互相推动,这样对于提升我们的技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964年,为了对新一代年轻的工人、艺人进行基础培训,提高整体水平,肇庆开办了半工半读形式的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就有工艺美术课程。黎铿和当时众多的一批年轻技术骨干一起,参加了培训,从素描、文艺理论、历史等进行了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同时,聘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教授前来来上课,并亲自来到车间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学习,给当时的黎铿带来了新的创意,特别是工艺美术造型的基础,艺术理论等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机遇总是垂青努力的人。通过不断的努力,黎铿渐渐从开始的一名学徒成为了工艺厂里的技术尖子。1972年,黎铿的师傅罗星培拿给他一块上好的砚石——“宋坑之冠”,希望黎铿可以将之做成一个“百鸟归巢”。黎铿觉得‘百鸟归巢’的意境没什么新意,就向师傅建议,能不能改两个字,改成百鸟鸣春。师傅说好,认为改两个字,意义就不同,冬尽春来。
那一年他27岁,从设计到雕刻用时两个多月,每天8小时,不停地做。他将砚石中的珍贵石品“火撩”雕成“太阳”,大砚的四周雕上翠竹、青松、鲜花,然后再雕刻成百只或飞或立或鸣的形态各异的雀鸟,营造出了“鸟语花香”的艺术意境,并赋予作品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百鸟鸣春》砚后来作为“国宝”被北京博物馆收藏。
也正是这个“百鸟鸣春砚”,成为了他日后端砚事业的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当时“白鸟鸣春”做好后,刚好广东省工美术研究所,举办一期“工艺美术精英设计人员培训班”。当时的培训班就不像现在这样报个名就行,当时要将工艺厂全部青年的作品,摆在展厅里由工美院的老师来挑,当时就挑选了2件,其中一件就是我的“白鸟鸣春”,去到广州学习。确实是很艰苦,机遇是相当难得,所以我们都是日以继夜的学习,学习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创作理论、素描、国画、油画、雕塑,综合性的发展。这样对我们的素质起到了质的变化,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传统的东西,但在这里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工艺美术的造型基础,起到一种提高示范的作用,这个对我终身难忘。如果没有这次的学习,就没有我今天这么好的成绩。
培训回来后,黎铿从雕刻古松入手,进而翠竹花草,龙凤鸟雀,再到亭台楼阁,山川溪流;从浅刻到浮雕,从练手的废石到优质砚材,从一开始的学徒,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端砚工艺师。
黎铿的父亲曾是美术老师,耳濡目染的黎铿从小就喜爱绘画,工作之余经常会出去写生,因为他清楚地了解到,创作灵感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其实我觉得搞端砚也好、工艺美术也好,最重要就是要体验生活,发现新的创作亮点。大家都做这一行:第一要看你有没有勤奋;第二个要看你有没有深入生活;第三要看你有没有扎实的工艺美术的造型基础,另外还要看你有没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几方面综合性的。
对被誉为“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的肇庆七星岩就处在身边,触手可及,在写生的过程中,黎铿不由地发出感叹,“这么美丽的七星岩,居然没有人想过把它雕刻下来,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为什么大家一起生活在这里几十年,为什么你不能将肇庆的本土文化,星湖的美景融入我们端砚里去呢,都是黄山、庐山外面的多,为什么我们肇庆这么好的文化资源,我们没有充分的利用,这就要靠你生活去发现。我刚才说了利用周末去星湖、西江河边去写生,有一种生活的感受,但只有生活的感受还不够,因为砚很讲究材料。当时我发现有一块“麻子坑”有七粒石眼,灵感就来了。所以欣赏端砚,一个要看砚石的天然美、材料美;第二个要看工艺美,所以这些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和学习才能得到的,灵感一来,记得叶剑英元帅的“借得西湖水一环,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黎铿因材施艺,将星湖风光的秀美和春天般温柔可亲的气息,配合天然的纹路和石质,雕刻得和谐天成、自然飘逸,这就是《星湖春晓》砚,这方砚开创了将肇庆优美的名胜风景作为端砚题材的先河,此砚问世,在国内外展出后引起轰动,并获得了国家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胆下刀,小心收拾”这是黎铿的雕刻心法。从业几十年,黎铿认为:大国工匠精神有一个亮点就是“创”,“创”就要兢兢业业,永于创新;“造”永远是仿人家的,但“创”是自己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我的特点就是创新,我做的东西没有人相同的,除非是别人仿我。要有这样的理念,端砚的事业才能有发展,一件作品,就算起个名字都很重要,所以我搞端砚创作,为什么要有时代气息,唐宋元明清,包括民国,都有他的时代气息。为什么我们新时代,解放后,我们的端砚作品还是一成不变呢。所以在这方面,我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所以我觉得,真的是要多点去吸收新的事物,吸取生活,多点学习基础知识,多点去实践,我觉得始终都会有成功的日子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为什么我说端砚是体现一种工匠精神,一刀一刀的刻下去,是相当辛苦的。端砚是用减法,一刀一刀这样将石头减下去,它不像做陶瓷、写书画,不行可以再换,端砚就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每一件端砚作品都是跟珍稀的,而且是体现出端砚大师这种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兢兢业业这样去雕刻。
经过多年的努力、创作、创新,一批批优秀作品的面世,更是奠定了黎铿在端砚界的地位。其中《七星岩古今名刻》砚和《七星岩石故乡名刻》砚均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其《七星迎珠》砚、《南粤花开》砚、《盛世龙腾》砚、《双龙戏珠》砚和《端溪鼓砚》先后作为国家珍贵礼品赠送出去,同时,他还应邀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端砚学术交流,将端砚艺术在海外发扬光大。1988年,黎铿成为端砚业的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9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获得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和端砚界唯一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我从艺几十年,也为工艺美术行业、端砚行业作了一定的贡献。国家没有忘记我,给了我很高的荣誉,这些是我的光荣,同样也是端砚界的光荣。在这方面我觉得要感恩,自己做出成绩,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自己,所以在这方面,我只能够继续努力,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的正能量,为端砚事业的继承、发展、创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十年代初,端砚产业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已经逐渐成为肇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980年,端砚车间从肇庆工艺厂分离出去,独立组建起了“肇庆端溪名砚厂”,黎铿从一名技术骨干摇身变成为管理着两百多名员工的厂长。身份的转变,让黎铿除了醉心于艺术创作之外,还要对整个端砚市场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当时的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要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组建的端砚厂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子,打造品牌,这些都成为了黎铿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有句老话,不当家,就不知柴米贵。我觉得当厂长,起码是全面管理,销售、质量、发展、收入、职工的福利问题要全面处理;第二个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你必须要多想办法;第三个,如果私人个体的成本比较轻,但国有企业的成本比较重的,所以你说没有压力,那是不可能的事。多点开拓市场,一定要走市场,你不走市场,产品销售不出去,经济怎样支撑,这是很现实的。
在黎铿担任“肇庆端溪名砚厂”厂长期间,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成为了最能代表肇庆端砚的一张名片,最高峰时员工达近300人,同时也培养出来一大批的技术人才,其中不乏有国家级、省级和市一级的工艺美术师。为了培养后人,弘扬端砚事业,黎铿坚持打破门户之见,在他看来,从事端砚工艺,门户不重要,重要的是天赋、品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牡丹虽好,也需绿叶扶持,一个人的努力,受到大家的欣赏,大家给机会你,你才有今天。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十年功,我觉得我们这一辈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要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我总共收了三次徒弟,都是他们自愿的,总共收了60多人,他们慕名来拜师,这是对我的鼓励,也是我的责任。徒弟间大家经常互相沟通、交流,在创作上有什么要求、特点,作为师傅我是尽能力去指导他,尽量在这一方面,不但技艺都到发展,在德这一方面能做得德艺双馨的砚界大师,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是责任,今后是要带好自己的徒弟,在行业里更要起一个示范性的作用。
回顾自己的一生,端砚给予黎铿不仅是职业,也是不断自我超越艺术巅峰的过程,还是一种理想与探索,更是一种人生的感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其实端砚的一生,第一个给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给我;第二个端砚启发了我,在创作方面和看问题方面,有一个比较超前的意识和眼光;第三个端砚也为我带来了,一种艺术的享受,一件成功的作品确实得之不易,藏之为宝。在这一行确确实实,欣赏好的端砚就像欣赏美好人生一样,我觉得给我的感受是相当深刻的。同样在端砚的发展几十年,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意识的进步,所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一定要与时俱进。
2018年9月25日,黎铿和刘演良、梁焕明等端砚大师应邀出席了参加由端州区委区政府在端州区文化馆举办的“共建共治共享美丽端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端州图片、实物展,在活动上还接受了颁发的纪念证书。此次的展览用图片加实物的形式,回顾历史,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端州城区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端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制作纪念开放改革40周年,是第一次。所以我一定要参加,没有春天的故事,就没有今天,开放改革,确确实实,不单端砚变化这么大、进步这么快,这个中国、整个肇庆、整个端州,全国的发展得这么好,真的是功不可没。所以我觉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就是再一次鼓励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的指引下,继续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一个世界强国。端砚既要继承传统,也要创新,特别是在开放改革后,一定要有时代的特色,传统不能丢,这是我们的根,但我们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去努力、去创新。特别是现在如何让新一代去接受端砚,这个是赋予我们的责任。
对于未来,自称“70后”的黎铿希望通过锻炼身体和头脑,保持精力,带着自己的团队在端砚创新之路继续前行,把端砚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黎铿
岁月是不饶人的,但我认为,大师应该有自己的团队,而且是精兵强将。所以黎铿有一个工作团队,是名正言顺的,也是时代的需要,另外就要懂得买知识产权,以前就不知道,现在就要懂了,新的作品就要买知识产权,懂得保护,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行业的要求。
把“中国制造”变成“精品制造”,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成为新时代的强音,让传统技艺有新时代的气息,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在这些老一辈制砚大师可贵的工匠精神传承与发扬,我们坚信,《中国砚都——肇庆》这张名片,定会越擦越亮,端砚定能越走越远!
好了,我们第一季六位国家级制砚大师的电视记录片《端砚大师》就全部播放完毕,再见!
来源:端州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