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拓技艺成肇庆文化新名片
2022年10月13日 16:26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期公示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肇庆传拓技艺入选传统技艺项目。传拓技艺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制方法,在肇庆,这项技艺传承得较为全面,且和端砚行业紧密结合,制作出大批精美的具有岭南画派风格的端砚拓片。近年来,此项技艺在制砚从业者、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传授。
端砚拓片展现岭南风格
传拓是指用墨或有色颜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法,把砖瓦、石刻、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器物表面的图案、文字乃至其本身的形状样貌信息,复制在纸上并使之得以长久保存。
记者从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肇庆范围内传承的传拓技艺类别全面,包括平面拓、全形拓、乌金拓、蝉翼拓、颖拓等,精于传拓端砚、碑石和摩崖石刻,能最大限度地采集原作文字、图案、设计、纹路等表面信息,且能更直观地展现原物的细微之处。所制的拓片以岭南画派写实风格为主,结合中国画和西方画特点,墨色均匀并有较强的层次感。
传拓流程分为上水、上纸、上墨、揭拓、装裱。特别的是,在上墨环节,肇庆使用本地所产端砚研墨,墨汁细腻,让拓片墨色厚实油亮,清雅之中浓淡兼具,具有较强的层次感。
收藏在中国端砚博物馆的《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砚拓片》即是典型的代表作品。该拓片由梁弘健、梁思勇、莫少锋、孔凡湛、梁家溢用3张8尺红星牌宣纸历时4天拓制而成,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一幅端砚拓片。作者们运用梁氏拓印技法,将中国画写意与写实的表现手法融入拓印,使整体画面和谐统一,层次分明,有主次、浓淡、远近、疏密、虚实,凸显肇庆可居可游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景观,是一幅传拓教科书般的精品佳作。
端砚的色泽比较重,展览时的花纹、图案等没有拓片展现得那么清晰。去年结束的“匠心抱樸 紫雲追夢——端砚精品珠三角城市巡回展”中,肇庆市端砚协会就挑选其中的端砚精品制作拓片同步展览,那些经装裱后成为独立艺术品的端砚拓片,让人再次惊叹肇庆的文化魅力。
梁思勇彩拓的作品,将平面的石雕拓出立体感。
从家族传承到行业撒播
传拓技艺中的端砚拓片之所以会呈现出岭南画派风格,与梁弘健的家族息息相关。梁氏传拓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至民国年间,起初用于帮助理解与学习金石知识等。
而作为梁氏传拓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梁弘健则是岭南名医梁剑波的儿子,现为肇庆市端砚协会会长,其不但继承了家族的传拓技艺,还融传拓、书画、诗词、篆刻为一体。2008年起,他把传拓技艺系统地传授给第四代传承人梁思勇,让他继承了梁氏家族传拓技艺的墨拓、全形拓和彩拓技法。与此同时,梁弘健在端州制砚群体中开设“端溪讲堂”,面向会员讲授端砚文化,传授传拓技艺。
梁思勇是肇庆市端砚协会秘书长,也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介绍,端砚拓片在清代还广泛制作,但清代以后,这项技艺逐渐消失。“可以说2000年前,端砚行业基本上没有人会做拓片了。”
为了让这项技艺得以传承,更全方位地展现端砚魅力,梁弘健把技艺传授给了梁思勇。近年,梁思勇又将技艺传授给第五代传承人郭树炎、孔凡湛、郭树聪、梁森洪、程思慧、梁家溢、黎畅君、莫树权等人。
拓片既能保存史料和复制书法艺术,又能为后人研究特定年代的器物样式、审美取向提供重要参考,对于制砚技艺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幼习画的梁思勇对拓片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在熟练掌握传拓技艺基础上,近年他不断钻研彩拓技艺。2019年,梁思勇就制作了彩拓《青花釉里红宝瓶石雕作品原拓》,该拓片画面和谐统一,明暗色彩过渡自然,图形物象逼真,层次分明。原本没有颜色、平面的青花釉里红宝瓶石雕作品,经彩拓后,仿佛一个立体的、颜色丰富的真实宝瓶。
2020年,传拓技艺被列为广东省人社厅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第三批新增补贴工种,梁思勇编写的《端砚传拓技艺》被作为教材使用。
梁思勇在拓印碑文。
走进校园更盼走出肇庆
近年来,梁思勇多次受邀到政府部门、博物馆、学校等省内外机构制作拓片,其作品广受好评。
除了在制砚行业,2016年起,在肇庆市文化馆、端州区教育局、肇庆市端砚协会等部门的推动下,梁思勇将传拓技艺在端州区中小学校全面铺开,参与编写了教材,带领全区100多位美术老师学习传拓技艺,并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取得了多项成果。如2017年11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7年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高峰研讨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肇庆市百花园小学教师张思敏执教的《砚台拓印》课在激烈的角逐中夺得了一等奖;沙湖小学课例《拓印的魅力》获“全国首届中小学名派名师美术课堂观摩活动”课例评比一等奖等。
传拓技艺因其特有的功能与作用,至今无法被任何一种现代化手段所替代,近年来也越来越受重视。对此,梁思勇介绍:“我们希望能在岭南地区广泛弘扬肇庆独特的传拓技艺,而不是局限于肇庆范围。”
【记者】赖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