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破红尘,砚佛结缘
2020年03月25日 11:34
笑破红尘,砚佛结缘
梁庆昌
佛教是由印度传入并广泛传播,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在整个亚洲地区广泛传播并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深厚的群众信仰基础。
大凡优秀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得以传承,发展,繁荣,是因为有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为沃土。端砚始于唐朝武德年间,已逾1300多年,其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被尊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艺术表现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作品数量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佛教题材为弥勒佛。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弥勒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颇受佛器重,但他享寿不高,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前便去世了。后下生人间,历尽磨难,遂成佛,乃为未来佛。在魏晋时,就有了表述弥勒信仰内容的“弥勒三部经”。
相传,弥勒是根据五代时一“布袋和尚” 的形象而塑造的。人们常见他背一大布袋,城乡行乞,出语不定,随处卧眠,形似疯癫,乐观知足。他自称是弥勒化身,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以后人们就以他为形象塑造成弥勒佛画像,这就是人们现在常见到的大肚子弥勒佛。在佛门中他是一个乐天派,据说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能消灾除病,保佑平安。我非常喜欢他的笑容可掬,肚大能容的形态,创作了不少关于弥勒的端砚作品。
2010年的时候,我得到一方带有一颗精莹翠绿石眼的坑仔岩原石,此石石质之细腻滋润,实属罕见。虽此石有极其珍贵的石眼,但奇形怪状又不规则,而且厚度不一,有一边非常薄,若是围除薄的部分则砚材会变得很小,真是取舍两难。对它如何雕刻、创意让我犯愁,要使一块天然朴实的砚石,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就需要创作设计和雕刻的过程。这个过程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这方料子是坑仔岩中的上等砚材,在没有构思到好的题材前是不敢轻易动工。
几天后,无意中读到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壁》:“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意思就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现代人终日奔走忙碌,在茫茫人海中浮沉,若能偶尔抽空闲散心,实为难得,这样的意境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什么样的题材看到就会让人有解脱,修心的感觉呢,看着这方良材,反复观察,弥勒佛那大腹便便,笑面悠悠的神态在我脑中闪现。
一个月后,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尊栩栩如生,开口常笑,慈颜善目的弥勒佛。我没有把他做成完全传统的布袋和尚形象,而是配合意境,把厚高出来的地方位置正好作为砚堂,把那颗珍贵的石眼雕刻成一只可爱的小龟,保留在砚堂中,弥勒佛手中正拿着一根长长的青竹逗着小龟玩,薄的地方依就石形雕刻成芭蕉叶作为背景,这款作品把“生”、“趣”、“闲”的意境带出来了。
在众多的雕刻题材中,我对弥勒佛是情有独中,从技法上讲,花卉、山水类最为复杂,考虑更多的是设计布局,但就造型角度来看,却是人物最难,弥勒佛也属于人物雕刻。艺人常常引用“做人难”这句人生处世的俗语比作人物雕刻之困难。雕刻人物非但要具有真功夫的形似,而且要表现其思想感情的神似,欲得“神”更必须先有“形”,形神兼备才显其生动。只有懂得形体的基本比例和运动规律,才能造“形”传“神”。
每当我在工作,生活中有了烦恼,只要看到这方砚,看到哈哈佛的笑容,便使我净心悦目,修性益智,让一切不愉快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它有着其它砚台所起不到的作用。
为什么这方砚会有这样的魔力呢?我认为作品常是一个人心态乃至境界的产物,每一方砚雕作品我的要求是能寓情于物,赋予灵魂。要达到如此境界,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积累,也需要生活经验的沉淀,更需要感悟生活,进行哲思。多年的端砚创作生涯让我认识到,端砚之美在于它美的石质,美的自然,用于雕刻的砚材百种坑口,千般姿态,每一方砚石的坑口,特征都有很大差别,都有其特有的性质,有自己的大小,形状,石色,石品花纹,裂纹瑕疵等持征,这些特征就是一种未经人工雕啄的自然景物。我注重的不是砚石的后天塑造,而是如何通过雕刻展现砚石的天生丽质。
同时若要做出有格调的作品,故必须对要从砚台题材的历史及义理有些基本的了解,才能认识到砚台真正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象这方弥勒佛砚,其实是蕴含了深厚的宗教、哲学的义理,它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沉淀,还凝结了千年虔诚信众的智慧,而并非纯粹作为欣赏之用。弥勒在中国,早期的形象是严格按照佛经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等制作,是一种“金身弥勒”,看不到太多中国化痕迹。渐渐的弥勒中国化了,这从浙江的新昌大佛、四川的乐山大佛和南京栖霞山大佛,再到了杭州灵隐的弥勒石雕像,可看到其变化的身影。现代意义上的弥勒,是起于晚唐五代,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这是其形象的根本变革,从此,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
我喜爱弥勒,弥勒佛艺术品数量是佛像中之最。除了石质的,还有玉质,瓷器,竹木,紫砂等其他材料;再看其姿态,除坐、立、卧三姿外,还有背着大口袋行走的,弥勒佛的造型,可谓千姿百态。环顾四周,明显看到,对弥勒情有独钟的朋友也不少。我觉得弥勒佛,特有今世缘,尤其在市场经济下,如果我们要选一个当今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形象使者,在诸神中去寻找,我看,是非弥勒佛莫属的。
我喜欢他的随和乐观,他的大肚,生活中的烦恼,工作中的辛苦,身体遇到的不适,总之,不管你是如意,还是失意,或者是得意,你一看到他,紧张的情绪,会很快放松,得意变得平和。他的笑容可掬的憨态,一看就有想象不到的解压作用。弥勒来自基层大众,他的亲和力,无人可匹,他的慈祥,人们能从心底里感觉到;他的笑容也是最经典的,如果蒙娜丽莎的笑容有点神秘,隽永,那么弥勒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那么可人的。
走遍神州名寺古刹,人们常会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佛,整天乐呵呵地迎接四方游客。它的笑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于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笑佛的“笑”上大作文章,文字蕴含丰富哲理,耐人回味。
北京潭柘寺敬香,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群峰环绕的潭柘山山腰,殿堂依山势而建,成阶梯形层层高耸,古朴雄奇,环境幽雅。进山门就见弥勒佛龛两边的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把弥勒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它既是对弥勒佛的宽宏大度,豁达形象的一种描述,也表明中国人民对生活的态度。
济南千佛寺在山东济南市南不到三公里的千佛山。千佛寺就是唐贞观年间所建的兴国寺。它的弥勒楹联是: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联语幽默含蓄,把古代文人那种愤世嫉俗的傲气、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思想用俏皮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亦庄亦谐,别有情趣。
四川峨眉山和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其灵岩寺弥勒殿左右的楹联是: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此联与北京潭柘寺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蕴含着人生哲理,告诉世人要达观豁朗,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团结和谐。
四川成都新都宝光寺的弥勒佛像两侧有一联云: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样肥大,总不愁吃忧穿,只因可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心宽。此联巧藉笑佛之口,劝诫世人要心胸宽阔,乐观开朗。
这些楹联总能让我反思,领悟其中的禅意,让我认识到在端砚作品的创作中,除了基本技法和生活积淀,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从中汲取营养。总而言之,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制砚家已是困难,而冲刺更高的境界则更需要悟性与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