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非遗喜讯!最新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喜讯!非遗喜讯!最新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出来啦!





《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杨焯忠:杨氏制砚第十二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砚雕艺术大师、肇庆

市制砚名师等荣誉称号。政协端州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

会常务理事,肇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肇庆市专家博士协会会员,肇庆市端砚协会理事。肇庆市

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 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聘请为端砚制作工艺咨询专家,肇庆学院聘为端

砚制作技艺兼职教师。
自小就爱好端砚制作、工艺美术,从10岁起就利用放假期间跟随父亲到老坑矿区住,跟父亲学凿

石、鉴定砚石,14岁跟父亲学雕花。1983年到黄岗镇石刻端砚厂从事制砚设计和雕刻。1984年到

西江大学进修跟郭永刚教授、黎国兴老师学习绘画和工艺美术。1986年创办利群端砚厂并收徒多

名。1990年到肇庆市端砚研究所,跟程文师傅设计雕砚, 1998年创办华龙石刻工艺厂。2007年在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肇庆分校学习国画大专课程毕业。2009年4月,创办端州区卓艺砚雕工艺厂,并

任技术总监。



技艺特点

刀法运用方面常用独特斜口刀雕砚,所刻的线条以流畅厚重见长。用刀运转灵活,处理细微之处

一刀见效。铲面时能宽能窄,效率较高。运刀时利用顿挫、抑扬、轻重、缓急、粗细、光糙等来

处理艺术效果。形成了独特的杨氏刀法。




封开山歌

封开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居西江上游、贺江中下游。东与怀集县相连,南同郁南、德庆两县毗

邻,西北与广西苍梧县,梧州市、贺州市三地接壤。封开的语言属广州方言系,分封川、开建两

种土话。封开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南粤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要地,封开境内曾

有汉、瑶、壮等民族聚居,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由于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和语言的差异,因而产生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封开山歌歌种,

如高亢嘹亮的罗董山歌、泗科山歌;悠扬开阔的开建山歌、文德山歌、都平五星山歌;以说唱形

式流传于民间的开建茶山调、看花调、花枝调、米粮调、春牛调、均用开建方言演唱。封川片以

及贺江一带用白话方言(接近广州方言)说唱的有故事曲、吟诗调、年宵调、白鹤歌等。有一些

歌曲调在清末民初年间直接从广西传入,至今仍在传唱。
 人民群众在各种民间传统节日,或是新屋落成、婚姻嫁娶等喜庆日子都要举行上个活动,用歌唱

的形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或是对亲友的道贺。如南丰人喜欢唱歌打擂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

百人,把船撑到江中,通宵达旦地斗歌;贺江一带的青年男女则习惯用唱山歌的形式去谈情说爱

;罗董地方则喜欢用唱山歌的形式与迎接新娘等等。
封开的山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句式精炼、富有韵味以

及易懂易记沟通感情的特点,是封开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艺术结晶和历史产物,是当

地人民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加冠命字

高要,处在西江走廊的枢要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必经之路,高要地区融汇

了远古中原“冠礼”的经典礼制。据清道光六年(1826年)刻本《高要县志》卷四“舆地略”二

“风俗”记载:“冠礼”谓之‘上头’,率临娶始冠。”民国新补的《高要县志》还详细记载了

这种礼俗的程序:“迎立家长致醮词,命以字,授新郎爵,一鞠躬而受,立饮毕。”
高要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向内地辐射的首途,又吸纳了岭南——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对“

冠礼”的消纳和融汇;高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也较为重视,以故在高要的各乡镇(街道)仍

然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冠礼”风俗。在高要,以“加冠命字”立名的冠礼遗风,至今保存了梳发

“上头”、“笄礼”、“加醮”、“醮词”、“升字”、 “告先祖”、“书字悬壁”等中国远古

时代“冠礼”的核心内容;并且在“临婚始冠”的礼仪中隆重而严格地遵守着,从中可以窥见远

古中国“冠”、“婚”礼制的庄严典重。
 “加冠命字”至今仍是100万高要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是民间民俗风情文化的瑰宝,也

是岭南文化的集中体现,影响深远,它继承了古代中国青年的成年大典,赋予当代青年成年的社

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承担起为国效力的公民意识,对和谐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

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




烧番塔

鼎湖烧番塔是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桂城街道办水坑一居委会朝阳社(旧名:华桂坊)的一项中秋

节庆风俗,当天白昼,家家户户欢聚一堂,男女老少分工合作砌番塔,小孩则在砌好塔后互相串

门,比比谁家的番塔高大、威猛。当天夜晚,番塔被点燃,代表吉祥的火苗迅速遄升,越烧越猛

,越升越高,人们为之欢呼雀跃,响声雷动。番塔横截面为圆形,整座一般由砖头或瓦片砌成。

塔身围叠而上,逐渐收小,最后封顶而成。塔身有无数小孔,基部有几个较大的塔洞,是用来塞

入木柴、稻草等烧塔材料的。
烧番塔时,人们通常会在塔身撒上些木糠屑或稻谷壳之类,让温度更高,一旦往塔内撒些粗盐,

塔身小孔及塔顶孔便会绽发出无数的小火花。最后柴火燃尽后,塔身整座通红,塔内沉淀了很多

火花时,如用扇子向塔口迅猛扇风,火花必定会从塔身小孔喷发出来,甚至会向塔顶孔集中迸发

,窜出10-30米高的火苗,一派喜庆、壮观。一般家庭的番塔都是半米高的,如果是一个村子集中

砌的,也可以砌成3-10米高的番塔,在中秋节当晚,村与村就会来一个“烧番塔”的比拼,大家

认为哪些村落的火势最迅猛,火光最强盛,就寓意着这些村落来年最兴旺、最丰收。
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鼎湖传统民俗“贺中秋•烧番塔”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说法,一传为纪念清代抗

法将领勇斗外国侵略者,把逃入塔中的“番鬼仔”烧死的英勇事迹,一传为纪念元朝末年汉族人

民为反抗残暴统治者,在中秋时举火为号,奋起抗争的义举。时至近现代,该节庆文化活动已成

为享誉西江流域内容丰富、影响较大的特色传统群众文化品牌。如今,在鼎湖桂城街道办水坑一

居委会朝阳社(旧名:华桂坊),“贺中秋•烧番塔”是人们祈求吉祥和来年丰收的重要传统仪式

和大型民俗活动。





金利龙舟习俗

金利,是有名的“龙舟之乡”。在历史上民间就有“广州睇花市,金利睇龙舟”之美谈。
金利龙舟习俗与广府等各地的习俗有所区别,地方特色更为鲜明,有三年一届的龙舟大赛和一年

一度的民间自由赛。三年一届的大赛日就在端午节当天举行,当天也是金利镇最热闹的一天,全

镇龙舟都集中在一起,超过10万观众齐集西围涌两岸,场面十分壮观。一年一度的民间自由赛周

期长,自农历四月初八起,全镇109条自然村纷纷先后择日择吉时举行传统的起龙舟等仪式,此后

每天傍晚超过150条龙舟齐集西围涌,各个龙会相互邀请斗龙舟,不争名次,不论输赢,体现的是

“团结奋进、力争上游”的金利龙舟精神。
“金利龙舟习俗”经过400多年的存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利人民仍能以龙舟

为媒,以赛事为契机,互相加强团结交流,齐心合力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精神实在可贵。如今的

“金利龙舟习俗”已经成为金利镇乃至肇庆市当地的一个民间传统习俗品牌活动,成为金利人民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小知识

目前,肇庆已有:
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
省级非遗项目2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名
市级非遗项目4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