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砚学的内容与体系(作者:王正光)

砚学的内容与体系

王正光

 

砚,文房重器也,为我国独特的书写绘画工具之一,历来与文人学子朝夕相伴,爱之痴之者,呼朋唤友者,大有人在,题文治铭者,著书立说者,比比皆是,经历代爱砚学人的不断努力,砚早已不只是一种日用工具,已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渐而成学,是为“砚学”。

对于砚学的形成与发展从广义上讲,应与砚本身的产生与发展相伴随,绵延数千年。从狭义上讲砚学则发轫于唐,形成于宋,经元明过渡,清代为一高峰,近代断绝,目前有所恢复。砚学虽历史悠久,且文献资料丰富,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却一直未列入国家正式学科,对其研究与传承基本只限于民间业余爱好者的个人行为。邻国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七八十年代曾出现过两次砚学的高潮,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砚学家,并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砚学著作,从一定意义上说,近代砚学高峰在日本也不无道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力的不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得到极大地恢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些文化领域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比如茶艺、古琴、昆曲等,砚文化也焕发了生机,这一点从当前砚市场的活跃以及大量砚书的出版就可见一斑。我们相信,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得到发扬光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砚学也会迎来自己新的高峰。

 

砚文化与砚学

我们要研究砚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砚学”,而要搞清楚什么是“砚学”,先需对“砚文化”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文化本身是个抽象概念,具体由人文、地理两部分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并以多种形式具体体现。砚集山川之灵秀、人文之熏养,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砚文化则是对以砚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内容的统称。砚学就是对砚文化的研究,即对以砚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内容的研究,是一个横跨多种学科,包括理论与实践多项内容的知识体系。砚文化与砚学两者有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砚学缘自砚文化,通过其知识与理性的光芒返回来又引导砚文化的发展,没有砚学做引导的砚文化,发展上容易发生方向性的偏差,甚至发生美丑不分,倒退发展的情况。砚学研究的高度,还决定着砚文化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砚学研究成果丰富,砚文化必然发展迅速,砚学研究成果贫乏,砚文化也发展不到什么高度。当今砚价不断上升,制砚业不断壮大,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不能与时俱进,对市场与行业提供正确的引导与鞭策,当代砚市场以及当代砚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是有限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我国乃文明大国,文化自成一统,领风骚于世界之东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中国自身不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文化就其形式本身而言有的具有世界性,也就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普遍具有的形式,如文学、音乐、建筑等;有的则具有独特性,也就是某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比如我国的书法艺术,而往往文化的形式越具有民族的独特性越接近民族文化的核心,对本民族来说也就越重要。砚学集山川之灵秀、人文之熏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现形式,因此对于砚学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必然也要走向世界,而要想走向世界,自身对自身都不了解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说知道“砚”,应是国人的常识,知道砚学,应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常识,对砚学有一定了解,更应是从事中国书画艺术工作者的基本知识。

 

砚学的内容与体系

我们知道,一个健全成熟的学科,必然有一个健全成熟的知识体系,并可随着学术的发展不断完善,一个健全成熟的知识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还可起到推动该学科发展的作用。而且一个研究者如果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理解,其研究则容易变得片面、孤立、缺乏全局观,其研究结果必然也会带有一定局限性,所以理清砚学的知识结构与具体内容,是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础,是砚学与当代学科建设相结合的条件,也是支持砚学具体研究的支柱性问题。

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大处看,包含两部分,一是“砚内之学”,一是“砚外之学”。“砚内之学”指砚作为使用器物的自身问题,主要包括“材料”、“工艺”、“审美”、“历史”、“市场”五部分内容。“材料”部分又分为三类,即“陶砚”、“石砚”、“其他”,其中“陶砚”成熟于前,石砚流行于后,为砚之主体,玉石、蚌壳、漆砂、水晶等其他砚种则点映其中,历来砚学研究则均以石砚为主。就石砚而论,又可分为“地质结构”、“资源分布”、“花色纹理”、“发墨性能”四个方面的砚学问题。“地质结构”指砚石形成的地质原因、砚石的地质构造与化学成分等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资源分布”指对砚石资源的分布与储量的调查研究以及砚石资源可持续性开发问题的调查研究。“花色纹理”指对砚石不同花色纹理的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比较与研究。至于“发墨性能”则是对砚石具体实用性的比较与研究。

砚内之学所包含的“工艺”部分,主要指对制砚工艺的研究,又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标准”、“工艺演变”、“工具”四部分内容。“制作方法”即制砚方法,制砚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历代工匠在实践中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制砚方法,各砚种根据各自砚石性质的差别,方法也有所区别。这些传统的制砚方法是一笔丰厚的民间工艺遗产,值得我们去继承与研究。“工艺标准”即对制砚工艺评判的标准,没有标准的手工制作很难成为一个成熟的的行业,一个成熟的手工行业则必然存在一系列的工艺标准。往往行业的工艺标准也正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讲究”所在。研究制砚的工艺标准是砚学研究的内容,建立健全的制砚工艺标准则是砚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工艺演变”是对制砚方法的历史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和意义等内容的研究。“工具”则是对制砚工具的制作、运用以及开发等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比如目前出现的电脑雕刻问题。用电脑刻砚,对于砚台的雕刻无疑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尤其是对普通砚台市场的影响,我们应如何面对并合理引导则是“工具”部分所应研究的问题。

砚内之学所包含的审美部分,主要指对砚审美方面的美学研究。古往今来虽然砚书不少,但相对于制砚材料的研究来看,砚的审美即砚的美学指导原则这一根本性问题却文字稀少,不成体系。砚的审美如果没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我们在制砚或评砚的时候就好比没有了美与丑的原则与标准,如果连美与丑的原则与标准都不明确,还能创造出多么好的作品吗?还能保障一个行业健康发展吗?所以对砚学审美问题的研究是砚文化的方向性问题,也是当今砚学研究最薄弱,最急迫的问题。具体包含“审美标准”、“审美演变”、“风格流派”、“历代砚式”四方面内容。“审美标准”的研究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问题,即砚美学的核心问题,如果连美与丑都没有明确的方向,砚文化的发展自然是没有方向的发展,没有方向的发展,自然存在着越来越丑的可能。所以没有明确并且正确的“审美标准”,盲目的发展还不如原地踏步。“审美演变”则是指对砚学审美的历史演变及其演变原因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要搞清楚砚学审美的来龙去脉。“风格流派”则是对砚雕历代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考证,比较与评论。至于“历代砚式”则是对作为砚学审美具体表现形式的各种砚式的搜集整理与比较研究。

砚内之学所包含的“历史”部分,主要指对砚史的考证与研究。包括“历史发展”、“历史文献”、“历史名人”、“历代名砚”四部分内容。其中“历史发展”又可分为“砚的产生与发展”、“砚材的开采与演变”两部分。“砚的产生与发展”指“砚”作为一种生活用具,对其产生的时间与原因,发展的轨迹与规律等问题的考证与研究。“砚材的开采与演变”则主要针对石砚砚材的开采与演变而言。比如端砚的老坑开采于何时?开采过几次?每次开采砚料有何特点?又比如端砚重要石品“鱼脑冻”的称呼起于何时?等等。“砚材的开采与演变”的研究可以增强我们对砚石材料的认识,并为古砚鉴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砚内之学所包含“历史”部分的“历史文献”指对与砚有关历史文献的研究与考证。砚为文人学士朝夕相处之物,立于斯文地,隐身书画乡,生而带有浓浓书卷气,引多少才子大儒对其一往情深,为之题诗刻文,著书立说,历史上关于砚的专著与论述恐怕非其他工艺门类可比,从而形成了砚学丰厚的历史文献,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将“砚”脱离于一般的工艺门类,独立成学的重要原因。“历史名人”则是指对与砚有关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考证。古来爱砚者多,其中社会贤达、学界领袖、政坛巨宦均大有人在。其中有的地位较高,一生涉猎广泛,染及砚事,亦有所成,如苏东坡、阮元等;有的一心好砚,专著传世,如计楠、吴兰修等。这些砚史名人实际上是砚学的造就者与推动者,其生平及学术成果本身就是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砚学研究内容。砚学的研究最终还要指导生产,也就是说还要通过砚加以体现,不然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对于“历代名砚”的研究也就自然成了砚学研究内容。对于“历代名砚”的研究牵扯到古砚真伪与品质的鉴定,需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本着对砚学负责及一丝不苟的考证态度进行研究,没有足够的研究与论证不可随便下结论,如指鹿为马、信口开河则会伤及砚学,贻害不浅。

砚内之学所包含最后一部分“市场”,主要指对砚市场的调研与预测。包括“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市场运作”、“市场管理”四部分内容。制砚是一个行业,而且是砚学赖以存在的行业,如果制砚业都不存在,砚学也就成了一门死学问。所以对砚市场的研究与指导也是砚学重要内容。其中“市场需求”包含对砚市场的需求量、需求结构的调研以及对市场需求的预测等内容。“市场价格”包含对砚市场价格的统计分析,合理预测等内容。“市场运作”包含砚市场运营模式,营销策略等方面内容的探索与研究。至于“市场管理”则包含保证砚市场健康发展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法规的制定与推行。

“砚外之学”指以砚为媒介或依托的文化艺术再创造,包括不同领域里的诸多内容。比如由砚铭的题刻所延伸到的诗词、书法、金石等文学艺术领域,由砚的包装所延伸到的木艺、漆艺、玉雕、织绣等工艺美术领域,由砚的展现所延伸到的拓印、装裱、摄影、展示等其他领域,包罗万象,可以说“砚外之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将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砚学”与“国学”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有力纽带。砚学的“砚外之学”是建立在“砚内之学”基础上的,也是对“砚内之学”的衍伸与扩展,为砚学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可能。其内容在不同砚种之间具有一定共性,比如端砚与其他砚种在铭文题刻、配盒镶嵌、拓印装裱以及摄影展示等方面的审美与讲究是差不多的。相对于“砚外之学”,“砚内之学”的内容在不同砚种之间则不尽相同,其中“材料”与“历史”是完全不同,“工艺”和“审美”是有所不同,“工艺”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各砚种材料的软硬度与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审美”的不同则主要因为各砚种材料花色纹理的区别以及所处地理文化的不同而形成,至于“市场”则是大趋势有共性,具体又天差地别。“砚外之学”“工艺美术”部分与“砚内之学”“材质”部分的“其他”内容又有着本质的联系。

各个不同砚种在砚学的大框架下,根据各自情况,于“砚内之学”方面可酌情调整,推而衍之,建立自己的砚学体系,各砚种不同的砚学体系与内容,又共同组成了“大砚学”的立体结构与全部内容。拿端砚来说,“端砚学”是“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砚外之学”部分与“砚学”本身没什么区别,其“砚内之学”则包含“端砚材料研究”、“端砚工艺研究”、“端砚审美研究”、“端砚历史研究”、“端砚市场研究”五部分。“端砚材料研究”包括:砚石的地质结构、砚石的资源分布、砚石的花色纹理、砚石的发墨性等研究内容。“端砚工艺研究”包括:端砚制作工艺方法、端砚制作工艺标准、端砚制作工艺演变、端砚制作工具等研究内容。“端砚审美研究”包括端砚审美标准、端砚审美演变、端砚风格流派、端砚历代砚式等研究内容。“端砚历史研究”包括端砚历史发展、端砚历代文献、端砚历史名人、端砚历代名砚等研究内容,其中端砚的历史发展又包括:端砚的产生与发展、端石的开发与演变两部分。“端砚市场研究”则包括:端砚市场需求研究、端砚市场价格研究、端砚市场运作研究、端砚市场管理研究四部分。

我们如果对砚学的内容与体系有所了解与认识,就会发现砚学是一门具备立体知识架构,内容横跨多个领域,涵盖多种学科,有理论,有实践,并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综合体,需要不同领域的爱砚之士合力为之,共同造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砚学辉煌及砚文化真正的繁荣。砚文化的繁荣是中国传统文化繁荣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当代砚界人士肩负的历史责任。

 

明确砚学内容与体系的现实意义

明确砚学的内容与体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带着全局观去看待砚的问题,从而保持客观理智的头脑,进而得出现实合理的观点。一方面还可以使研究者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及在砚学体系中的位置,明确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效率。另外还可以使我们清楚看到目前的砚学研究哪方面薄弱,哪方面还是空白,对于引导砚学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此外,正确理解砚学内容与体系也是正确理解砚学与砚文化的前提,比如“材质”只是“砚学”中“砚内之学”部分的一部分,要想推动砚文化的发展,只着眼于砚石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应有更完善的思维体系才行。拿目前端砚界来说,重材料轻文化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材料的价值被有意的扩大,而文化的价值却远远得不到体现,端砚的审美等文化层面的问题也自然引不起真正的重视,比如一块价值1万元的砚石,大部分人是绝对接受不了其加工费超过1万元,甚至5000元,在评价一方砚的时候也是先考虑材料值多少钱,“砚”与“砚石”有所混淆,砚学的内容被割裂,砚文化的概念被曲解了。其实从经济角度来说,一种工艺品如果其价值更多的体现于材料价值,而不能充分体现文化价值的话,则说明其发展还是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的行业。所以理清端砚学体系,搞明白端砚文化的完整内涵也是目前端砚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明确砚学的内容与体系是砚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但还需对其研究内容不断完善与不断提高,从而丰厚其体,光大其学。当今砚界,我辈学人则是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附图一:砚学结构图

砚学结构图.jpg

 

附图二:端砚学的结构图

端砚学的结构图.jpg

 

作者简介:

王正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及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委员会顾问、中国砚研究会顾问、肇庆市端砚协会顾问、文房春秋论坛总负责人。